安慶城,此處位於南直隸西南部,南臨江西九江府、西接湖廣黃州府、西北靠大別山,東南倚長江,素有“萬裏長江此咽喉,吳楚分疆第一州”的美譽,與九江隔江相望、互為犄角,把守水陸要衝,為南畿上遊之要衝重鎮。
明初之時,明太祖建都於南京後便開始策劃上抵九江、下至蘇鬆出海口的的江防體係,以拱衛南京安全,明成祖北遷之後,長江江防體製也逐步完善,直到嘉靖年間逐漸定型形成定製。
至崇禎年間,因為武鄉義軍衝入湖廣,加之左良玉盤踞廬州,明廷便在安慶專設一巡撫,管轄安慶、太平、池州三府,名義上是協助左良玉抗賊,實際上則是為了製衡左良玉在廬州的大軍,首任安慶巡撫便是時任淮揚右參議的史可法,後史可法升調南京都察院右僉都禦史,又以淮揚道參議鄭二陽接任。
但鄭二陽並非有能之人,左良玉盤踞廬州之時時常勒索官紳、敲詐各地官府,軍兵常常越境至安慶府、太平府等地騷擾,鄭二陽與之多有摩擦、關係極差,互相之間彈劾的文書都堆成小山,當大熙軍東進入廬州之時,鄭二陽眼見左良玉和大熙軍在廬州鏖戰,卻始終按兵不動,沒有派遣一兵一卒支援。
直到左良玉在廬州脆敗,狼狽逃去揚州,大熙軍直逼鳳陽之時,鄭二陽才終於反應過來,頓時慌了神,趕忙組織兵馬欲援救鳳陽,但他匆忙出兵,又一路逼著軍兵日夜趕路,底下的將士一合計,左良玉都攔不住大熙軍幾日,他們這一兩萬人馬跑去鳳陽主動去招惹士氣正盛的大熙軍豈不是送死?他們既沒補餉又無賞賜,又何必為朝廷賣命?
於是走到半路上,明軍便突然嘩變,將鄭二陽綁了逃回安慶,之後大熙和大明三省大戰,安慶守軍按製歸屬江北巡撫楊一鵬指揮,但安慶守軍卻一動不動,坐看楊一鵬被大熙一支偏師擊潰逃往淮安,戰後鄭二陽也因此背了鍋,被盛怒的崇禎下令斬首。
三省大戰之後,大熙軍兵臨安慶,安慶守軍嘩變綁縛新任安慶巡撫張國維直接投降,南直隸的西南門戶、江防咽喉兵不血刃落在了大熙手中,大熙便賜封原掃左五營的掃地王張一川為中和伯,領軍鎮守安慶,歸屬江西武紹治下指揮。
如今的安慶幾乎成了一座兵城,城外連綿起伏的兵營一直延綿至天際,赤紅的旗幟幾乎連成了一片紅色的海洋,城外不時有一股股騎兵向東而去,掀起一股股的煙塵,長江之上,一艘艘船艦也順江而下,密密麻麻的布滿了長江江麵,排隊等待著進入安慶周圍的港口。
但安慶城內卻少見大熙的戰士,大熙軍軍紀森嚴、嚴禁擾民,部隊基本都約束在城外軍營之中,隻偶爾有采買或休假的戰士才會入城逛逛,反倒是不少百姓成群結隊的跑去城外,送上一堆堆的物資。
宋獻策也沒有穿著官袍,一副遊方道士的打扮,領著家奴清風在城門處排了半個時辰的隊才進了安慶城,到了安慶衙署,差點又被值守的戰士當神棍轟了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