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城內,往來於宿遷和揚州的探馬絡繹不絕,傅綜龍在揚州集結兵力、對劉國能的“請援”視而不見,但並不代表他不關注宿遷的戰事,撒出大量探馬往宿遷方向四處查探,以求最快的速度收到最新的戰報。
揚州城內的每個人都很清楚,劉國能所部與大熙軍王國寧部的這場戰鬥乃是殘明和大熙的第一場硬仗,甚至說是決戰都不為過,直接決定了殘明未來的命運,殘明手中還能剩下多少籌碼,從這一仗中就能一窺究竟,傅宗龍自然也不例外。
傅宗龍也是打老了仗的督帥,自然不會幻想著劉國能部能夠擊敗大熙軍,劉國能敗局已定,但戰敗和慘敗也有天大的差別,有條件的投誠和無條件的投降,同樣也有天大的區別。
但這一仗的發展還是大大超乎了傅宗龍的預料,大熙軍的兵馬趕至宿遷,戰鬥時間不過一個多時辰,劉國能便領軍投降了。
傅宗龍之前一直認為劉國能就算打不過大熙也會領軍退往江南,他並非走投無路,還可以拿南京城、小皇帝和文武百官,還有從江南官紳那裏抄掠的無數金銀充作籌碼,在大熙那裏討一個好位置,傅宗龍領軍守在這殘破的揚州,到時候能搶先一步斷了劉國能的妄想,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但他萬萬沒想到劉國能竟然會直接投降!
傅宗龍對劉國能多少有些了解,知道他是個比泥鰍還滑頭的軍頭,他從流寇奮鬥成官軍、從官軍奮鬥成國公,又怎會輕易的放棄手裏安生立命的兵馬和榮華富貴?他這般反常的行為,隻能說明宿遷一戰,大熙軍以碾壓之勢,徹底打垮了他所有的抵抗意誌。
宿遷之戰的戰報很快就送到了傅宗龍手裏,是正在宿遷駐紮的王國寧親自差人送來的,大熙軍中有專門的軍史記錄官,戰後所部主帥、總參謀、總教導都要書寫戰報,再分別上報,最後彙總審定。
王國寧將它們統統謄抄了一遍,又挑了幾個劉國能所部的將領和兵卒,一起送來了揚州,戰報內容極為詳盡,又有當事人的應證,王國寧這種行為意欲何為,傅宗龍自然不會不清楚。
但傅宗龍卻沒有給王國寧滿意的答複,送走了王國寧的使節,便領著揚州的一眾官吏將官來到西門外的墳山墓園中灑掃祭拜。
這座墳山墓園便建在原來的山林大寨之中,之前揚州之戰中犧牲的軍民將士,能回本鄉厚葬的,便送回本鄉,不能回鄉的,小皇帝便專門下旨派官在這山林大寨的原址之中建造一座墳山墓園用以安葬英靈,如今尚未建造完成,諡號“忠靖”的孫傳庭也安葬於此。
傅宗龍沒有穿官袍,隻穿了一身素棉袍、戴著一個烏青四方帽,如同一個前來掃墓的尋常百姓,將孫傳庭墓前落葉掃盡,擺上瓜果肉菜,微微有些氣喘的坐在孫傳庭的墓碑旁,提起酒壺倒了杯酒,灑在孫傳庭的墓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