鉛彈如雨點般襲向衝鋒中的清軍甲騎,他們毫無防備、連躲避的念頭都還沒產生,身上的盔甲便已經如紙糊的一般被鉛彈撕裂穿透,頓時便人仰馬翻,清軍甲騎的陣列大亂,而大熙軍的鐵騎便趁機提起馬槍、將馬速提到極致,如一堵鋼鐵之牆一般衝進混亂的清軍騎陣中。
大熙軍的騎兵素質總體而言還是比不上清軍的,所以在大熙軍中還頻繁使用著排列嚴密的牆式衝鋒戰術,這種戰術能夠讓技戰術水平相對較低的騎兵迅速形成戰鬥力,考驗的是騎兵的組織性和紀律性,代價便是犧牲了騎兵的機動性和靈活性,算是大熙在騎兵技戰術落後的情況下不得已的選擇。
這種牆式衝鋒戰術與步軍的人海戰術沒什麼本質上的區別,靠的就是人多打人少,拿自家騎兵和戰馬的性命去拚敵軍的性命,但牆式衝鋒戰術有著致命的缺陷,衝鋒過程中損失的騎兵非常容易打亂騎兵的整體陣型導致混亂,而雙方交戰的過程中,一方陷入混亂,基本上就注定了失敗。
一旦雙方的騎兵人數相差不遠,且同樣久經沙場、訓練有素,馬匹更靈活、人員更幹練、馬術更優良的那一方永遠都是勝利的那一方。
所以大熙隻能在裝備上發力,盡量彌補技戰術上的差距,不少甲騎配備了兩到三支燧發手槍,乃是大熙諸兵種中配發燧發槍最早且最多的兵種,衝鋒之時便先以燧發手槍抵近齊射攪亂敵軍軍陣,如同後世波蘭的翼騎兵一樣,先搶占衝鋒的先手,再集團衝鋒擊垮混亂中的敵軍。
清軍甲騎對此毫無防備,他們許多人見到大熙軍甲騎的牆式衝鋒的那一刻便已經找到了應對之法,準備利用己方的機動優勢和馬術優勢直接繞過大熙軍的正麵、插進大熙軍各個陣列的縫隙之中,從側翼攻擊大熙軍的甲騎,讓這些行動不便的軍陣陷入混亂之中。
但他們萬萬沒想到雙方接近的過程中就忽然遭到了一輪火力打擊,許多甲騎還試圖操縱戰馬轉向繞行,卻被忽然人仰馬翻的同袍戰友攔住去路,頓時亂成一團,而大熙軍的甲騎便趁機撞了進來。
全力衝鋒的具裝戰馬如同坦克一般不可阻擋,長長的馬槍借著無比的衝勢直接紮穿了一切攔路的人馬,折斷的槍杆和武器碎片四散飛舞,金屬摩擦碰撞發出一陣陣令人牙酸的聲響,馬匹相撞的骨折聲和戰馬哀鳴、騎兵慘叫的聲響讓戰場上的每個人都不由得驚懼不已。
陷入混亂之中的清軍騎兵早就失了馬速,失去馬速的騎兵與束手待斃沒什麼區別,大熙的甲騎如一把巨大的鐮刀掃過,將清軍騎兵散亂的軍陣撞得粉碎。
大熙軍前列的騎兵馬槍折斷,便稍稍分散了一些、留出空間抽出馬刀和骨朵亂砍亂砸,向著兩翼分去,後列緊隨的甲騎又是一波燧發手槍齊射,他們不用管擊沒擊中目標,隻需要讓清軍的騎兵繼續保持混亂即可,然後再換上馬槍,用密密麻麻的槍林衝鋒驅散清軍的軍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