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聲隆隆,從遼河岸邊遠遠飄了過來,升騰的硝煙在遠處形成一道從天而降的“幕帳”,隨風飄動著,幕帳後那座聳立的蕎麥山隱隱約約,山上靜悄悄的,仿佛早已沒有了任何活物一般。
但多鐸卻很清楚,大熙軍的守軍還躲藏在那一座座山上,他們藏在藏兵洞中,或者幹脆從山頂往下挖出一個個縱橫的坑道躲進了山體之中,炮擊對他們的殺傷聊勝於無。
成千上百的炮彈射上山去,隻有撞了大運才能傷害到幾個留守在表麵陣地上監視清軍動向的大熙軍戰士,而當清軍湧上山去之時,大熙軍立刻又會從工事之中鑽出來,給予清軍一次次迎頭痛擊。
多鐸已經許久沒有派出部隊去奪山了,他手裏的兵力並不算充裕,南麵的大熙軍逼近海州衛,多鐸不得不分出大量兵馬前去阻攔,大多是一直沒有動用的預備隊和生力軍,好在南麵的大熙軍隻有六千餘人,還要留兵看守祖可法、李國翰等部,也騰不出多少兵力繼續北進,靠著人數上的巨大優勢,多鐸還能勉強著對峙的局麵。
而那些連日攻山、損失慘重的清軍部隊,重新編隊整軍之後也需要很長一段時間才能恢複鬥誌和士氣,強逼著他們繼續攻山必然會引發嘩變,遼陽等地的兵馬撤回海州衛之後,多鐸才有了些餘力重新組織攻山。
軍中的炮彈和火藥也已經不多了,多鐸領軍出關救援沈陽,講究著一個快字,軍中攜帶的彈藥本就不多,前幾日的猛攻之中就已經消耗大半,加上大熙的遊擊隊頻繁襲擊清軍的運輸隊,能夠送到前線來的彈藥補給不足五分之一。
多鐸根本無法維持像剛開始那般的火力強度,甚至許多缺乏彈藥的火銃手和炮兵都被編入步兵之中,缺乏火力掩護,清軍攻山自然也就困難重重。
好在海州衛守軍的彈藥也消耗得差不多了,除非清軍攻山,他們的火炮火器大多都藏在洞裏和坑道中,白白挨炸絕不還手,清軍攻山之時,大熙軍反擊的炮火和銃彈也稀疏了不少,不少朝鮮人和野人女真勇士都重新拾起了弓箭,一場戰鬥大多是靠白刃戰解決,一有喘息之機,漫山遍野都是拾取箭矢的兵馬。
多鐸很清楚,隻要再攻上幾日,守軍就會陷入彈盡糧絕的境地,到時候自己完全可以依靠絕對的人數優勢壓垮他們,海州衛最終還會落在自己的手裏。
但沈陽挺不了這麼久,赫圖阿拉挺不了這麼久,大熙軍也不會給他這麼多機會,黃海之上必然還飄著一支數千人的大熙軍部隊,要不了多久就會在營口或蓋州登陸,然後直往海州衛而來。
六千餘大熙軍的中軍精銳,就逼著他不得不撒出三四萬人去阻攔,若是再來六千人,多鐸還有多少兵力能夠撒出去阻攔?
實際上,多鐸對攻陷海州衛已經失去了信心,派兵攻山不過是表現自己還在努力而已,底下的將官兵卒也不是傻子,多鐸的心態他們也看在眼中,攻山之時也是敷衍了事,放炮放銃、亂放羽箭,甚至朝天放上幾銃便找地方躲起來,豎著耳朵等待著收兵的金鍾之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