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新話題
聖旨很快就下達了,皇恩浩蕩,同時賜婚三對新人,這不說空前絕後,在整個曆史上也不多見,於是,這個話題立即取代先前的“臨場選婿”、成了長安乃至關中地區近期最熱點的話題,如果依照被人談起的次數換算成網絡點擊,即使不灌水也是當之無愧的第一。事後聽秦大少及程宇笑談,就連百花苑的嫖客、甚至西市的小茶樓,都有類似後世群組一樣的鬆散組織,沒事就聊兩句賜婚,頗有點“不識賜婚新進展,縱稱才子也枉然”的氣勢,我真有點擔心,以後出門和人打招呼會換成“今天賜婚了嗎”?
不過,沒有過多久,也就二十多天,我就徹底放下了心,因為長安城中又有了新話題,賜婚已經退居二線,淡出平民百姓的視線,而要再次占據娛樂頭版頭條的位置,除了中途出現什麼不可預料的波折外,最有可能的就是大婚前後,而按聖旨所說,大婚要在今年九月底,現在才五月初,時間還早。
搶了賜婚話題的主打“新聞”是,聖上將派昆丘道大總管阿史那社爾等率兵討伐受西突厥挾製的龜茲國,並授權見機殲滅西突厥。
說到此次的主帥,昆丘道大總管阿史那社爾,可是大大有名,是唐初名將之一,能征善戰,他出身突厥貴族,原與唐敵對,後貞觀九年率眾東行降朝,對大唐忠心不二,貞觀十年正月,抵達長安,授左騎衛大將軍,不久之後,娶南陽長公主,成為駙馬。貞觀十四年,授行軍總管,隨當時的吏部尚書侯君集滅高昌國。戰後,侯君集私分戰利品,唯阿史那社爾秋毫不取,事後,侯君集獲罪入獄,阿史那社爾被太宗盛讚廉慎,賜予高昌寶刀及雜彩千段,並令檢校北門左屯營,封畢國公。後又隨太宗征高句麗,兼授鴻臚卿。
就在一年前(貞觀二十年,公元646年),阿史那社爾與禮部尚書、江夏王李道宗共為瀚海安撫大使,滅掉了乘唐太宗率大軍親征高句麗之時數次發兵入寇夏州(治岩綠,今陝西靖邊東北白城子)的薛延陀,使北部邊境從此得到安定。史書有載:阿史那社爾忠心不二,臨陣奮勇,屢建功勳。他入朝為駙馬,出則為戰將,不避艱險,征戰四方,尤其為開通“絲綢之路”做出了很大貢獻。在他身上,既體現了李世民的民族政策的勝利,又展示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他為官清廉,生活簡樸,功勳卓著,從不自傲。史臣曰:“曆代武臣,壯勇出眾者有諸,節行勵俗者鮮矣。社爾廉慎知足。”(《舊唐書•阿史那社爾列傳》)
對於這樣一位傳奇人物,一位大唐的大將軍,一位本朝駙馬的出征,唐朝子民,尤其是長安百姓,都給予了極大的關注與讚美,仿佛此去勝利已經可以預見一樣,長安的民眾隻不過在提前慶賀大將軍的大捷,這“將軍出征”取代“賜婚”當仁不讓地成了“新聞”頭條。
另一條關於“江夏郡王李道宗請辭告老還鄉”的傳聞,成了長安另一個眾人口中的話題,之所以說是傳聞,是說這個消息還未最終經權威部門確認,但被人說得有鼻子有眼的,想來“空穴來風未必無音”,八成是真的了,就不知聖上對他的請辭做什麼安排,當然,也有不少有心仕途、想官場再進一步的有心人,有資曆有背景者開始盤算李道宗若真隱退,其留下的職位空缺當屬誰主。
其實說起這個李道宗,就是先前同阿史那社爾滅薛延陀的那位仁兄,也不是簡單人物,單論輩份,他還是高祖李淵的叔父,但年紀卻與太宗相仿佛,他十七歲那年(武德二年,公元619年),隨李世民率軍與宋金剛對陣,從此踏上曆史舞台。因戰功赫赫,先封任城王,貞觀十一年改封江夏郡王。
作為皇親國戚,李道宗征戰四方,功勳顯赫,深受敬仰,但後世戲曲中被歪曲,成了處處陷害名將薛仁貴,最後自食其果的小人,成了讀書人歪曲曆史的犧牲品,所以說,千萬別得罪讀書人。
其實我所處唐朝,雖然我對於這個知名人物無緣得見,但就其民間及士族的口碑來說,還是相當不錯的。據說他頗為好學,敬慕賢士,從不以勢淩人,在唐初宗室之中,隻有他和河間郡王李孝恭最受時人的稱讚。貞觀六年時,因席位之爭尉遲敬德大為不滿,任城王李道宗出麵勸解,被尉遲敬德一拳差點打瞎眼睛,李世民當時非常生氣,對尉遲敬德發出最為嚴厲警告,即便如此李道宗也並未與尉遲敬德計較,此事足見其肚量心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