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我們繼續學習四象理論基礎。
在上一堂課中,我們介紹了陰陽理論,它是宇宙中的基本元素。我們還討論了陰陽之間的相互轉換。陰陽並不是靜止不變的,它們是動態的,可以相互轉化。那麼,陰陽是如何轉化的呢?
例如,我們可以觀察自然界。一天當中,存在白天和黑夜兩個時段。如果我們將白天視為陽,那麼夜晚就是陰。然而,在我們生活的宇宙中,白天和黑夜並不是簡單地將陰陽二分,固定不變的存在。相反,白天和黑夜是在不斷緩慢地相互轉化的。
好,那是怎麼做到的呢?
就拿夜晚的子時來說,大約在晚上12點左右,黑夜達到了極限,無法再變得更黑。這個時候標誌著陰向陽的轉折點,慢慢地開始向白天過渡。等到正午的午時,大約在中午12點左右,白天達到了極限,太陽到達了一天中最高的位置。此時,天空無法繼續變得更亮,太陽開始緩慢地落山,向黑夜方向發展。
好的,通過觀察自然界中陰陽的變化,我們可以得出以下三個小結論:
第一個結論是,陰陽是在不停運動的,不是一成不變的。
第二個結論是,陰陽的發展都有它們各自的極限,不能一直往極端的陰或極端的陽發展。就拿一天來說,白天並不是一直變得越來越亮,沒有盡頭。在到達一定的極限後,比如中午,變化開始逐漸發生。
第三個結論是,當陰陽各自發展到極限時,它們就會開始轉變。比如早上5點到7點,天空逐漸變亮,但7點並沒有達到最亮的極限,所以在7點之後,天空的變化仍然朝著更陽、更亮的方向發展,沒有發生質的變化。然而,到了中午12點左右,陽到達了極限,就會開始從陽慢慢地向陰的方向轉變。這就是所謂的物極必反的道理。
在《易經》中,提到了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的理論。四象指的是對陰陽的不同組合形成的四種狀態,每種狀態都被視為一個新的整體,並繼續進行分化,開展出一個新的維度。
我們可以將陰看作一個新的太極點,一個新的整體。在陰的內部,我們可以進一步將其分為陰和陽兩部分。陰中更為極限和充滿的部分被稱為太陰,而從陰中分離出來的那部分陽被稱為陰中之陽,我們稱之為少陽。當陰達到極限時,它開始向陽方向發展和變化,但此時陽的能量很少,所以我們稱之為少陽。
同樣的道理,我們可以將陽看作一個整體。陽中的陽部分被稱為太陽,它代表著陽的極限。而陽中的陰部分被稱為少陰,這表示陽開始慢慢向陰的方向發展,但還不夠成熟,尚且年少,因此被稱為少陰。
在《易經》中,兩儀代表著一維的陰陽。當我們將其展開到二維時,就出現了兩儀生四象的情況。這四象包括了我們之前提到的太陰、少陽、太陽和少陰。
那四象之間又存在著什麼關係呢?他們之間是怎麼轉化的呢?
我們還是像老祖先一樣通過觀察自然來理解陰陽的轉化過程。舉個例子,我們可以以四季來說明。一年分為春、夏、秋、冬這四個季節。事實上,在古代還有一個季節叫長夏,這個我們以後再詳細討論。
如果我們將熱視為陽的話,那麼冷就是陰。在一年四季中,夏天是最熱的季節,冬天則是最冷的季節。陰氣達到了極限,陽氣幾乎沒有。這種極限狀態被我們定義為太陰。同樣地,夏天是熱的極限,也是陽的極限,我們將其定義為太陽。因此,在一年中,冬天對應太陰,夏天對應太陽。
當經曆一年中最冷的天氣後,陽氣逐漸增長,天氣也變得越來越暖和。這意味著陽氣開始增加,春天逐漸到來。春天常常被形容為乍暖還寒,相比夏天還不那麼炎熱。我們將這種狀態定義為少陽。根據之前的討論,陰陽如果沒有達到極限,就會繼續發展下去。所以春天會繼續變得更熱,直到發展到夏天。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可以清楚地觀察到從冬天到春天是從太陰到少陽的發展過程,而從春天到夏天則是從少陽到太陽的發展過程。
夏至後天氣開始逐漸到了最熱的時候,然後天氣慢慢開始向秋天過渡,秋天的天氣會越來越冷,雖然還沒有到冬天那種極致的寒冷。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少陰狀態。等過了秋天,天氣慢慢地向更冷的冬天發展,進入太陰狀態。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從夏天到冬天的過程,從太陽逐漸轉變為少陰,再從少陰轉變為太陰。然後,冬天過後又開始了新一輪的循環。大家可以畫圖來更具體地觀察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