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等待張世鵬衝洗相片的時候李天賜仔細的參觀了一下他的實驗室。
靠近窗戶的那一側陳列著幾種不同樣子的照相機,有暗箱式的,帶雙鏡頭的,還有一種單鏡頭俯視鏡的單反相機。
這些相機就像是一部相機的發展史,隻是張世鵬實現這一切的時間要比前世的人們短了無數倍。
有著李天賜教給他的理論知識,加上李天賜給他畫出的各種相機的圖紙,張世鵬主要做的工作其實隻是設計和加工出各種鏡片,然後將它們組裝起來。
即使隻是這樣張世鵬也還是用了一年多的時間才剛剛做出來第一個單反相機。
李天賜的目光轉到了周圍的牆壁上,那裏的相片有很多都是模糊不清,有的一片黑暗,有的一片慘白。
有些雖然整體能夠分辨清楚但是細節的地方多有不足。
李天賜知道這些都是張世鵬這一路走來所經曆的過程,這種情況在其它的一些實驗室也有出現。
李天賜決定要想辦法將這些東西保護起來,將來成立一所博物館,讓所有人都能看到這些人的努力。
到了現在這個階段,大唐的每一點進步都已經開始變得困難了起來。
就連修路架橋都已經需要用到大型的工程機械,因為簡單的,平坦的,能夠靠人工完成的都已經差不多修完了。
這就是李天賜當初要安排研究院首先攻克電子信息,飛機和火箭等項目的用意。
這些項目雖然燒錢,但是卻能夠帶動大唐工業的整體一起向上提高。
同時這些項目的民用方向能夠換回來大量的財富,繼續支持項目的發展。
經過了二十來分鍾的時間,張世鵬和那兩名學生終於走出了暗房。
張世鵬興奮的拿著一疊相片來到了李天賜的麵前說道:“老師,我們成功了。”
李天賜伸手接過了相片一張張的翻看了起來。
第一張就是李天賜和那名學生的合照,照片裏的李天賜一片放鬆,神情自然,而那名學生雖然極力的克製,可還是流露出了一絲緊張。
李天賜一張張的翻看,每一張相片的清晰度都很高,而且曝光度也恰到好處。
李天賜認真的看完以後伸手拍了拍張世鵬的肩膀說道:“辛苦你了,這部相機做的很好,已經完全可以投放到市場進行銷售了。”
張世鵬興奮的一揮手臂,整間屋子裏的所有人也都激動的歡呼起來。
大唐的科研項目如果出了成績,所有參與的人員會按照貢獻度給予獎勵。
而且一旦項目被工廠看中申請使用還能夠獲得專利費用的一部分,這一部分是長期性的,期限是二十年。
李天賜的一句話等於是告訴他們每一個人今後手裏有了一張長期飯票,所以這些人才會如此激動。
李天賜拿著相機和膠卷的全部資料找到了杜仲,讓他盡快安排學生們設計生產設備,早日實現量產。
至於那個相機則被李天賜直接拿回了家,順帶還捎走了剩下的唯一的一盒膠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