扯麵已有3000年曆史。以寶雞的西府扯麵最為正宗,為中華名吃。主要原料有上白麵粉、雞蛋、菠菜、西紅柿、土豆、紅蘿卜、豆角、臊(sào)子和調味料等。製作時先將麵粉用鹽水和好,用濕布蓋好放置1小時以上,再調到較軟程度後擀成較厚較寬麵片,然後手捏住兩端一邊拉扯一邊不斷敲擊案板發出“bangbang”的聲響,扯到一定長度後將麵條對折,重複上述動作,反複多次後扔入沸水鍋煮熟撈出,加調料、臊子和辣子粉,用燒熱的油潑後攪拌食之。
油潑扯麵清水裏加鹽給它攪勻,然後一點一點把水加入麵粉裏,前麵可以用筷子先攪拌,等出現大量麵絮的時候,先把水放下,水不用一次性倒完,因為你不確定你的麵粉的吸水性,開始改成手揉,一邊揉一邊用這個麵絮把盆周圍的幹麵粉給它蹭一蹭,揉上幾下之後,你發現盆裏還有一些幹麵粉,你就把剩的水再倒一點,在這個幹麵粉裏,重複這個步驟,直到你手裏全部都是麵絮,沒有幹麵粉的時候,這個時候你感受一下手裏麵團的硬度,如果說你感覺它已經比較軟了,再倒水的話,就會感覺很濕很黏,這個時候哪怕剩一點水,你都不用再倒了。如果你把水全部加完了,發現麵糊有點太濕了,太粘手了,那你就稍微再加點幹麵粉,直到感覺它不粘手就行。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和麵的時候,水要一點一點的倒啊,不要一下子全部給它倒完。也就是說,在和麵的過程中,因為麵粉的吸水性不同,我們要邊揉邊感受它的軟硬度。這一波操作完成之後,基本也就手光盆光了,給它揉成一個粗糙的團,然後密封醒麵十分鍾。醒麵的目的是讓麵粉顆粒吸收水分並形成麵筋網絡,稍微停一段時間之後,麵團就會變得比較容易處理。10分鍾後咱們再給它揉幾下,盆裏不好揉就放到案板上去揉,稍微揉幾下,你感覺比之前光滑很多了,這個時候再給它密封醒麵十分鍾。
時間到了之後,再揉上二十來下,很容易就給它揉的很光滑了。如果說你想吃那種特別筋道光滑的那種油潑扯麵的話,你在這會兒揉麵就稍微下點功夫,要給它揉的特別光滑,特別使勁的去揉,但是因為我比較懶,就沒有太追求那個效果,所以稍微揉了20幾下之後就沒有再揉了。
把麵團給它稍微捏一下,然後在案板上滾一滾,再壓一下,整成一個長方形的,然後你看著給它切成十個劑子大小。在劑子的處理上,通常用到兩個方式,一個是把它搓成圓溜溜的長條,然後把這些長條不管是蘸油也好,抹油也好,你給它都裏裏外外刷上油,然後密封醒麵兩小時。另一個方案就是把每個劑子再給它稍微揉一下,揉的比較光滑。然後給它擀成小圓片,然後給它小圓片刷上油,把這小圓片都統一放在一起醒麵兩小時。
在醒麵的時候,我們調一個油潑扯麵的料汁。按道理說,家庭做法油潑扯麵之所以受歡迎,就是因為它簡單好吃,咱們也不需要整這些麻煩的。但是有時候你發現你自己調的料汁的配比不對的話,你跟外麵飯館吃到的油潑扯麵總覺得味道差點啥,這個料汁,我隻是提供一個選擇。在一個小碗裏加入水、醋、生抽、鹽、白糖、十三香、白胡椒粉,然後給它攪勻,再給它煮開,煮開的目的就是去掉生抽和醋的那種生色氣,先用那個滾成長條的劑子去。表麵拿一個劑子,用手給它壓一下,壓平之後用擀麵杖擀成一個寬的麵片,然後用擀麵杖或者筷子在中間給它壓個印兒,然後把麵片拿起來,用手掌給它撐著,兩個手的大拇指的位置隻是輕輕的捏住頭,但實力的位置是在兩個手掌內側去使力把它給拉長,拉到跟你肩膀寬的位置的時候,可以在案板上甩上幾下,甩上幾下它就變長了。變長之後再從中間給它撕開,一直撕到那個頭頭,但不要撕斷就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