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好聯盟的事情之後,蘇子秦投入到了衛國軍隊的建設中去。
而衛九卿則是要多方統籌兼顧。
既有朝堂之上的政務要處理,又要同時參與到軍隊的建設之中去,可謂是每天都很充實。
在農業上,衛九卿躬身表率,每到播種季節會帶領文武百官到地裏麵去帶頭耕種一天。
在商業貿易中之中,利用六國聯盟的優勢,積極促進衛國商業的發展,為商家的貿易往來提供便利。
在基礎設施上,興修水利道路,利國利民。
法律建設上,以身作則,有法可依,有罪必罰。
時不時的也會到軍中觀看士兵們的演習,或是興之所至與人比試一番。
因為六國聯盟之事,尚國不敢輕舉妄動。
這樣一來,炎黃大陸又延續了十年的和平時期。
在這十年的時間裏,衛國的發展蒸蒸日上,人口快速增長,精兵糧足,已經變成了與尚國一樣強大,甚至隱隱超越尚國之勢的強國。
其他五國也得到了一定的發展,隻是沒有衛國的進步神速。
這十年來,衛國實行人才招攬的政策,敢於放權放財,人才濟濟,這才取得了極大的成功。
衛國的這一巨大進步卻讓尚國著急起來。
尚國眼看著衛國有隱隱超越自己的趨勢,便開始蠢蠢欲動伺機挑撥離間,打破六國的聯盟。
早在訂立六國聯盟契約之時衛九卿和蘇子秦就已經意識到六國聯盟的結果隻會是一時不會長遠,現在六國聯盟已經近乎名存實亡了,好在衛國能夠發展成這樣強盛已經算是大大超過兩人的預期了。
好在尚國由於執政者的腐敗無能,過了十年的時間才意識到外麵已經翻天覆地,開始挑撥離間。
衛國卻已經不懼尚國的挑撥了。
尚國選擇戚國進行挑撥離間。
戚國本來就對衛國難以企及的神速發展心生妒忌,尚國隻輕輕一挑撥,表示願意與戚國前後夾擊,一同攻打衛國,成功之後與之平分衛國的版圖,戚國便答應了。
兩國一達成合意就對衛國同時發起了進攻。
戚國有名的老將孫琦率領三十萬大軍從衛國的東北方向進攻。
尚國的名將王凱率領四十萬大軍從衛國的西南方向進攻。
麵對這樣兩麵夾擊的形勢和對方數量龐大的軍隊,蘇子秦有條不紊地調遣四十萬上軍部隊,兵分兩路,一隊隨他前往東北方向抗擊戚國的入侵。
衛九卿則帶領另外一隊人馬前往西南方向抗擊尚國的入侵。
柳景元負責在後方防守,以防止其他國家趁虛而入。
衛國多山川峽穀,即便戚、尚兩國主動發起攻擊,占了時間上的優勢也沒有占到地理位置上的優勢。
東北方向,蘇子秦連續用了幾次誘敵深入之計,就把戚國三十萬大軍打得節節敗退,隻剩下十萬士兵。
西南方向,衛九卿也毫不遜色,利用王凱年輕氣盛的特點,也是多次使用誘敵深入之計,幹掉了尚國四十萬大軍一半的人數。
之所以能夠有這麼好的效果,除了衛九卿和蘇子秦善用計謀之外,衛國上軍部隊是精銳中的精銳,所用的武器也是經過改良的箭弩,戰馬肥壯,同時後方柳景元時刻提供充足的糧草讓大家沒有後顧之憂都是必要的條件。
幾戰下來戚、尚兩國士氣大減,特別是兩位將領幾近崩潰,因為完全沒有預料到衛國的士兵如此強悍,所使用的兵器也遠遠優於雙方。
這使得兩位將領不可避免地有了後退之意,沒有了必勝的信念,兩方人馬也確實是節節敗退。
其他各國原本打算觀望一下衛國的情況,如果衛國不敵戚、尚兩國的進攻,就趁機向衛國發起進攻以分一杯羹。
結果現在隻看到了衛國無比強大淩人的氣勢,都不敢輕舉妄動了。
柳景元留守衛國都城時刻替衛九卿和蘇子秦收集各國的情報信息,見其他幾國不敢輕舉妄動立即去信,告知可以加派軍隊乘勝追擊,一舉拿下戚尚兩國。
衛九卿和蘇子秦兩人收到柳景元的信件,稍作停頓,待每方二十萬中軍和十萬下軍到達之後,立即領兵乘勝追擊。
戚、尚兩國一看衛國的軍隊由原來的二十萬變成了五十萬,嚇得連連撤退,即便戚尚兩國也各自派遣了三十萬大軍支援。
衛國的軍隊一路所向披靡、勢不可當。
蘇子秦所帶領的部隊最先攻下戚國。
由於尚國畢竟強大於戚國,衛九卿帶領五十萬大軍還是頗經曆了一些曲折才攻下尚國。
每次作戰衛九卿不像蘇子秦一樣作為一名軍師在後方出謀劃策,她不但出謀劃策同時還總是第一個衝入戰場拚命廝殺的人。
身上留下了很多傷疤,甚至臉上都有一條疤痕。
這讓她在軍中樹立起來極高的聲望。
另一邊蘇子秦也是極盡所能為她樹立聲譽。
因此,衛國太子衛九卿英勇神武的形象逐漸在各國之中傳揚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