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一十七章 意外的子嗣(1 / 3)

在韓健立太子的同時,大赦天下和減免賦稅的安民詔書也跟著下達,等於是韓健為最後一統南方作出了鋪墊,各地降表紛至遝來,林詹和張行兩路人馬一路暢通無阻往閩粵之地進發。

相比於司馬藉的淡定,蘇廷夏已經感覺到大勢已去,在他被司馬藉斷了後路之後,他本還期冀於在閩粵之地收攏自己的地盤來裂土封王,可如今看來,若不能再打著北朝的旗幟,別說是裂土封王,連他自身都難保。恰好於此時,韓健規勸蘇廷夏的詔書也下達到蘇廷夏的軍中,同時韓健也讓蘇廷夏領兵北上,與林詹和張行所部一道,將司馬藉的勤王軍一舉剿滅。

蘇廷夏此時已經別無選擇,隨著他軍中逃兵日益增多,而他的主帥威信也在降低,若不能繼續效忠於北朝,他也將步朱同敬的後塵。此時他在沒有選擇的情況下,在與手下將領進行過商討之後,選擇揮兵北上,但他也留了心眼,趁著韓健發出詔書之時,將閩粵邊境的六七座納了降表的城池接收,如此一來,就算與司馬藉一戰不能得勝,他也有後退之路。

三月初二,蘇廷夏最後的三萬多兵馬,號稱十萬大軍,從汀江北上,準備從武平直接斜插北上,與司馬藉的中軍主力展開決戰。蘇廷夏的想法是好的,想趁著林詹和張行兩路人馬攻打閩中和閩東時,司馬藉不得不回援,他可以趁機將閩西和閩南的部分地區收入到版圖內,等那邊的戰爭結束後,他的兵馬已經扼製住閩南到粵地一代,就有資格跟韓健叫板。但他顯然忽略了一個問題,就是司馬藉從開始就作出了背水一戰的準備,就算司馬藉的勤王軍最後的要隘福州城即將丟失時,司馬藉也沒動撤兵回援的心思。

司馬藉很清楚,他的力量不足以兩麵交戰,就算把福州城丟了,能換回對蘇廷夏一戰的勝利,他這場戰爭就值得,他還有最後跟韓健周旋的機會。

此時韓健在金陵城內,看著戰爭形勢圖時,已經感覺到戰爭基本已經到了收尾階段,這收尾一戰主要看的,就是司馬藉和蘇廷夏這場決戰最後的勝負。

若司馬藉勝,韓健可以毫無顧忌發各路人馬南下,甚至可以把身在江贛地區的韓崔氏和韓昭氏所部也調往閩西,但若是蘇廷夏所部得勝的話,韓健卻在猶豫到底是靠政治手段來接收蘇廷夏的人馬,還是靠武力將蘇廷夏徹底製服。以目前的形勢看,蘇廷夏得勝的機會反倒不大,而孤注一擲的司馬藉贏麵大增。

司馬藉以不變應萬變,直接把對蘇廷夏一戰的形勢逆轉。

韓健在金陵城要做的,就是每天要等候閩西閩南的消息,他也在心中預想了無數次關於司馬藉和蘇廷夏的這場大戰,他心中也在猜測到底這兩個算是他最後大敵的男人,到底誰才會是最後的得勝者。

“……難道陛下就不怕他們聯成一線?”法亦見韓健在沙盤上預演了無數次的戰事,終於忍不住還是問出了她的問題。

這也是南朝許多將領所擔心的問題。蘇廷夏的反叛,到如今看來已經是昭然若揭,韓健非但沒有治蘇廷夏的罪,還發去詔書,表示會原諒蘇廷夏之前的過錯,這其實給軍中造成了很不好的影響,此時若蘇廷夏跟司馬藉狼狽為奸的話,那二者的實力合起來,還是與北朝有一戰之力的。

但韓健很確定地搖搖頭道:“別人或者可能,他們……我不信。”

韓健的確有理由不相信,就好像他相信司馬藉跟朱同敬不會聯合在一起一樣。司馬藉跟蘇廷夏之間本就不對付,二人以前雖然沒什麼交集,但他們都是很自負的人,他們能判斷出如今的形勢,不是你死就是我亡,若他跟蘇廷夏之間合作,二人無論是在兵馬協調上,還是在利益瓜分上,都無法做到協調,最後的結果不是一加一等於二,而是一加一小於一,那聯合的意義又何在?

法亦不會去反駁韓健,她也隻是在心中擔心這情況的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