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1 / 2)

前 言

史學上對三國時期的劃分是從公元220年到公元280年,也就是從魏文帝曹丕稱帝到東吳末帝孫皓被俘、三家歸晉這短短的六十年。而廣大讀者心目中的三國時期則開始於東漢末年的董卓亂政,甚至更早的黃巾起義。項飛認為公元189年是一個裏程碑。這一年發生了很多事:漢靈帝駕崩,少帝劉辯即位,幾個月後被廢,靈帝中子劉協即皇帝位,是為獻帝,從此拉開了三國的序幕。

公元220年到公元280年是相對穩定的一個時期,而從公元189年到公元220年則是諸侯割據,群雄並起,戰亂頻發的年代。這期間,湧現了一大批英雄豪傑,他們用自己的智慧和忠勇書寫了曆史,用鮮血和生命注解了這個跌宕起伏的年代。本書以史料為依據,簡要介紹並評論了這一時期的傑出人物。《三國演義》隻是小說,不是史書,為了藝術性對不少史實作了修改(無論毛本還是羅本)。但因其流傳甚廣,不少讀者以之為史實,本書將順道指出《三國演義》中與史實不符之處。

魏、蜀、吳三國的代表人物分別是曹操、劉備、孫權,讓我們先簡單評論一下這三個人。項飛認為曹操是當之無愧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還是相當優秀的戰略家。他麵對群雄割據的混亂局麵,準確地製定了戰略方針,能剿滅就剿滅,能招降就招降。先打誰,後打誰,這個戰略順序是不能錯的。而且他挾天子以令諸侯這步棋走得太好了,可以說這奠定了他日後統一北方的基礎。袁紹同樣也有機會挾天子,可是他錯過了(此事在後文有詳細介紹),在這個問題上可以看出曹操比袁紹高出一大截。曹操還是建安文學的開創者之一,他在文學上的造詣超出很多人的想象,至少項飛以前就沒想到他的文學造詣如此之高。如果曹操隻想青史留名的話,他其實什麼也不必做,一首《短歌行》就足矣。曹操想要的當然不止這些,因為他會成為魏武帝。

劉備是偉大的政治家,戰略家。與曹操相比,他在軍事上略顯遜色,但他在政治上更勝一籌。這固然得益於他漢室宗親的出身,但更主要的是他的仁德。劉備在未發跡時沒有自己的根據地,投靠過陶謙、袁紹、呂布、曹操、劉表,除劉表外呆的都不長久,而且不是主人要殺他,就是主人的手下要殺他,總之相處不睦。但即使這樣卻沒人說他“背主”,似乎大家都認準了劉備不是人下人,早晚會“乘雷上天”。劉備先據荊州,後取兩川的戰略部署,事實證明也是正確的。但他稱帝後不顧眾臣反對執意伐吳,是其最大的戰略失誤。也許這就是所謂“仇恨蒙蔽了心靈”。

孫權也是偉大的政治家,戰略家。在東吳幾次麵臨緊要關頭的危急時刻,他總是能做出正確的選擇,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最具代表性的例子就是赤壁之戰,孫權采用少數派的意見,選擇了抵抗。當然,孫權也不是總是正確,他也有戰略失誤的時候,比如襲取荊州。孫權執政的後期更是犯了高齡帝王的通病:多疑、嗜殺,好像很多高齡皇帝,尤其是開國之君上了年紀後都有這個毛病。

本書采用的史料主要來自正史,如:陳壽所著,裴鬆之作注的《三國誌》,範曄所著的《後漢書》等。但是在寫作過程中發現《三國誌》的記載有時過於簡練,尤其是蜀國部分。當然這不能怪陳壽,因為蜀國是三國中唯一一個沒有記錄本國曆史的官方史書的國家,這也是現在很多人詬病諸葛亮的一個理由。為了彌補正史的不足,項飛適當地采用了一些所謂野史,以有助於讀者對曆史事件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