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之戰曹操名義上是奉皇帝的命令出征,所以戰後他對皇帝、對朝廷都要有個交代。《獻帝起居注》記載了官渡之戰後曹操給獻帝上的表,其中提到了此役的戰果:“斬紹大將淳於瓊等八人首”、“凡斬首七萬餘級,輜重財物巨億”。由此可見,戰果頗為輝煌。請注意曹操自己認可的殺敵數字是“七萬”,而不是史書記載的“八萬”,而且曹操明智地回避了一個問題:這七萬人究竟是戰場上的戰士還是受日內瓦公約保護的戰俘?
官渡之戰是中國曆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一次經典戰例,也是一次關係重大的戰役,說它決定了曆史的走向也毫不過分。此役的獲勝,為曹操日後統一北方、逐鹿中原奠定了基礎,作為戰敗一方的袁氏集團則逐漸退出了曆史的舞台。
官渡之戰曹操勝得很險也很僥幸。說勝得險,是袁紹在整個戰役中90%的時間占據優勢,關鍵時刻的一點疏忽導致大敗。袁紹敗了,曹操也撐到了極限,用他自己在上表裏的話說“及紹破敗,臣糧亦盡”,袁紹敗了曹操的軍糧也耗盡了。如果袁紹能再多撐一兩天,誰勝誰敗,還真未可知。
說勝得僥幸,是指曹操的勝利是在袁紹犯了一係列錯誤、拒絕了一大堆正確意見的前提下獲得的。如果田豐、沮授、許攸等人的建議能被采納,哪怕隻有一次,那此戰的結果就可能大不相同了,曆史要改寫了。
袁紹的失敗看似偶然,實際也有一定的必然。陳壽總結袁紹的性格特點是:“外寬內忌,好謀無決,有才而不能用,聞善而不能納”,《後漢書》的作者範曄也評價袁紹是“短於從善”,正是這樣的個性決定了他不會采納正確的建議,從而導致最後的兵敗。當然了,天助自助者,無論老天怎樣幫忙,如果曹操不肯拚命抵抗、冒險反擊,那他還是不可能贏得官渡之戰的。
袁紹戰敗,隻帶了很少的親信逃走。能被他挑選一起逃命的一定是親信裏的親信,像沮授這樣已經失寵的謀臣是不會有這個機會的,所以和大部隊一起被扔在了河南岸。袁軍全線潰敗,沮授僥幸不死,卻也被抓了俘虜。他被抓時大聲叫喊:“沮授不降也!”“沮授”這個名字確實響亮,不但袁軍,就連曹軍也有耳聞,於是沮授立刻被層層上報,最後報告到曹操那裏。
曹操聞報,立刻“請”沮授相見。曹操與沮授是舊相識,而且一直很欣賞他的才華,另外沮授還是河北士族的代表,確切點說,是不得誌的士族代表,在河北“士”和高級官員中頗具影響力,因此曹操立刻就有了招納之心。兩人見麵嘮了幾句,曹操就直奔主題,他說:“本初無謀,不相用計。今喪亂過紀,國家未定,方當與君圖之。”你在袁紹那裏不受重用,不如到我這裏打工吧!
曹操的邀請情真意切,可沮授不為所動。他回答說:“叔父、母、弟懸命袁氏,若蒙公靈,速死為福!”其實沮授說的也是實情,他的家屬都在袁紹的手裏,確實比較難辦。古時講究連坐,一人犯罪能坐上一大群親戚、朋友,如果沮授投降曹操,那他的家屬就成了叛徒的家屬,一定會受到懲罰;但是如果沮授被殺了,那他的家屬就成了烈屬,應該會受到優待,所以沮授才會說“速死為福”。看來沮授是準備犧牲自己為家人謀一條活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