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建軍節,大學生誌願者為烈士墓碑描金。——“我怕下筆太重,驚擾烈士的英魂;我怕下筆太輕,描不出他們的驚天往昔】
描金,使得本來就很肅靜莊嚴的碑林,更加莊重和華麗。
大學生自願者,學生?自願者?
這些活動居然不是官方的組織的,這些文人不是最看不起他們這種兵痞子了嗎?
後世文武關係這麼和諧嗎?
皇帝們也驚呆了,國家大事在於祀和戎,這樣莊嚴、肅靜的紀念館紀念碑,如此多人祭奠,就是他們想要的香火鼎盛之像。
不過他們不知道的是,他們耗費大量人力財力修建的陵墓,有找不到的,也有被盜的,能得到好好保存的並不多,多數多數都被毀了,他們想要的香火鼎旺是不可能的。
即便是被保護開發較好南京朱元璋的明孝陵,秦始皇的驪山陵,在現代也隻是一個景點而已,大多數人去這個地方,也隻是為了參觀,而不是上香祭拜。
戰國名將白起,西漢名將韓信、衛青、霍去病和唐朝郭子儀等人,望著天幕,輕聲問,“不知道死後能不能有這麼多人記得我,是否有人在建軍節祭奠我。”
記得固然有人記得,也有人為他們修建相應的紀念館,但隻是因為他們是古代名將,和皇陵一樣,參觀的多,祭奠的少。
現代的軍人把百姓第一位,叫人民子弟兵,人民敬之愛之。
古代名將,他們征戰沙塵,更多是為了皇權朝廷,為了身後的家族,而不是保衛百姓,他們不是為百姓而戰,自然不會有人在八一建軍節祭奠他們。
後麵的視頻帶給大家的震驚就更大了。
洪水時,身著軍裝人民子弟兵們手拉手,用生命鑄成防洪第一線,並且不放棄任何一個百姓,坐在船上挨家挨戶敲門搜救。
地震時,兩個時辰內整裝待發,第一時間奔赴災區,徒手挖石頭救人,即便有餘震也不退出;還有的從高空飛躍,自個人生命於室外。
火災時,冒著熊熊烈火前進,隻為救出被困的人民群眾。
爆炸時,…
大家通過天幕可以看到,哪裏有災難,哪裏就有人民解放軍。
他們的口號是,“不拋棄不放棄”,“一個也不能少”
看到後來大家看到了一個長長的名單,一個個黑色頭像,一個個被框起來來的名字,和綴名字後麵極為簡短的數字。
那行數字顯示的年歲,即便是在平均壽命不長的古代,也是格外年輕,格外令人惋惜的存在。
當然受災的百姓看見他們也是熱淚盈眶的,百姓都很相信他們,在完成任務後,百姓們給他們敬禮,給他們送上很多東西,大家都舍不得他們離開。
一個大娘抹了抹眼淚,說:“果真是人民子弟兵,他們真的把人們放在了第一位,是我,我也為這樣幫助老百姓的軍人在寺廟,為他們添香火、點長明燈。”
這樣的軍隊,這樣的士兵,怪不得百姓願意祭奠他們,他們理應接受所有人民的敬愛。
對古代帝王來說,這就是“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最好的注解。
用現代話來說就是,你把人民放在心上,人民就把你高高舉起。
不少帝王也都抓住了重點,要對百姓好,死後才能有人祭奠。
秦始皇輕輕咳了一下說,“傳令下去,暫緩阿房宮的修建,全力安排雜交水稻的生產;組織專門的救援軍隊,幫助百姓度過災難。”
讓老百姓不餓肚子,幫助他們度過困難,應該也能算大功德一件吧,希望這些人能記住朕的好,死後多點人祭拜。
同時,漢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明成祖,康熙乾隆帝都有差不多措施,側重方麵各不相同,但主旨思想都是幫助百姓,減輕百姓的負擔。
沒辦法他們真的很羨慕這些香火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