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師爺也就是報喜官,先大聲朗讀了杜鴻羽和杜清安,在此次院試中的名次。
之後就將寫著名次與學子姓名的紅幡,交給了杜星劍和杜清安兩人。
杜老二也適時拿出“喝茶錢”恭敬地送給那師爺。
留著兩撇山羊胡的師爺,掂了掂沉甸甸的荷包,臉上的笑容當即又燦爛了兩分。
當然這“喝茶錢”不止送給領頭的報喜官,後麵拿著紅幡和托盤的官爺,自是也有,區別隻在銀子多少而已。
報喜官得了豐厚的“喝茶錢”,自然也投桃報李,給杜家人詳細講解了考中秀才之後的特權。
首先考上秀才,就可以免徭役。
比如說,官府征召村民去修橋修路,你是秀才就可以免了,不用去。為什麼?因為你是秀才,這就是你的特權。
其次,可以免稅。
日後你種的莊稼,做的小買賣,收入都是你自己的,朝廷不收你的稅。
也就是說,杜家如今的酒樓產業,以及家裏的田地。如果都放在杜鴻羽和杜清安兩兄弟名下,他們家從此以後賺的錢就不用交稅,地裏收成的糧食也不用交稅了。
這可是一個天大的實惠!
第三,見了縣令,可以不用下跪。
要知道,普通百姓,到了衙門見了縣官,都是要下跪的。
第四,縣令不可隨意對秀才用刑。
如果真的有秀才犯法了,縣令需要派人找到“學政”,告知其秀才犯罪的事實。先讓“學政”把這個秀才的“功名”銷掉,然後才可以對這個人用刑。
最後一個特權,也是很實惠的一條,就是:秀才之中的佼佼者,也就是考上秀才的前十名,稱為“廩生”,由官府每月給發,生活津貼。
這個“津貼”由兩部分構成,其一是五兩銀子,其二是三鬥米。一鬥米約等於十二斤米。
杜鴻羽和杜清安因為一個是院試第一名,一個院試第三名,兩人都是“廩生”。
也就是說,從此以後,杜鴻羽和杜清安就是什麼也不幹,也夠每個月生活所需了。
當然,對於如今的杜家,五兩銀子和三鬥米不算什麼了。
可是對於一般的貧苦人家,這五兩銀子三鬥米可是能救命的,也是能支持那些寒門士子繼續往上讀書科舉的錢糧。
所以,曆朝曆代,都是“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實在是因為曆朝曆代,讀書人的待遇都是最高的。
當然,培養一個讀書人花銷也是巨大的,再等他能考上秀才,拿到實際的回報,有的時候可能需要十幾、二十幾年。
所以走科舉之路,也算是一個風險與收益同樣高的路子。
也有一些耕讀之家,為了改換門庭,全家供養一個讀書人。
可是最後卻沒有考上功名,那麼昂貴的書本費以及束脩,足以拖垮一個富足的農家。
所以自古以來,改換門庭,也都不是好改的。
好在,這輩子,杜家因為杜幼菱重生回來,一起都變得順利起來。
……
杜鴻羽、杜清安自然連聲感謝“報喜官”詳細告知他們秀才的特權。
隨即那報喜官,也笑嗬嗬地讓後邊一直站在的衙役,將托盤拿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