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 刻石以傳字,掠敵為軍糧(1 / 2)

內史伯朙直言:“普通百姓與甲士,識字者本就千中無一,是以隻能當麵傳遞。”

姬宮湦道:“民間有暗號,軍中亦有旗語也。”

“此二者,皆受限於特定之人與專門之事,並不適用傳遞王命與軍令。”

“是否能將二者混合?”

內史伯朙思索片刻:“倘若效仿倉頡造字,使之成為俗字,或可!”

此言一出,大殿瞬間安靜。

太督內史冂正欲開口,內史伯朙便搶先解釋。

“如此既不違背祖訓,又無關社稷之承載。”

姬宮湦大笑:“文字不可化簡,那便另造俗字,內史此策大妙!”

太督內史冂忙道:“啟稟大王,一國之子民,豈能書二字,此乃亂國之道也。”

姬宮湦頷首:“太督此言有理,那便稱之為語文。”

“並非是如何稱呼……”

“那便仍以俗字稱呼,隻在軍中使用如何?”

太督內史冂啞然。

姬宮湦不禁長歎道:“孤王已接二連三讓步。”

太督內史冂無奈:“僅在軍中,自然可以。”

太常姬黁與太史銑也隻能妥協,畢竟國之大事在戎與祀。

現有之文字,確實不利於軍令快速傳遞,況且邦諜早有傳訊密文。

姬宮湦之所以不強行推行簡化,隻因其中牽扯過大,容易造成君臣割裂。

文字之力量,形同信仰。

得到明確態度後,姬宮湦正式頒布王命詔書。

月底將在軍中全麵推行俗字,方便快速傳遞軍令。

姬宮湦親自蓋上天子印璽,此事便算敲定。

等諸公退出大殿,姬宮湦便命寺人尨取來布帛筆墨,與內史伯朙聯手編撰字典。

俗字直接套用前世簡體字。

根本不用耗費腦筋,隻需找出對應者,再標明雅字與相應解釋,就能編成一字。

至於那些過於生僻拗口,且僅用於行文之字,便以常用字指代。

……

十日後,字典初具規模。

大量布帛堆疊在大殿四周,姬宮湦參照字意進行分部。

首批為數、名、介、動、顏等部,基本能書寫出日常用語。

譬如,買一匹白馬。

買為動,一為數,匹為介,白為顏,馬為名。

至於形容、狀態、擬聲等部,則為第二批。

首批俗字編撰完畢後,姬宮湦便召集石匠入宮,將俗字陽刻在石板上。

陽刻即浮雕,隻需刷上墨汁,便能輕鬆拓印。

類似於唐朝雕版印刷。

可惜布帛過於昂貴,紙張仍僅限於紙幣。

姬宮湦選擇放大俗字,以供多人同時描摹。

每刻好一塊石板,便會送至驪山工業區,使用木板與竹簡進行批量拓印。

隨後借助雪橇與獨輪車,陸續送至各軍之中。

自上而下,強製學習。

先是統帥、中郎將與校尉,接著到百夫長與伍長,最後為普通甲士。

識字優異者,未來建功時將會得到優先提拔。

……

十二月中旬,歲末臨近。

前世史書所載,虞夏曆法規定建寅為一月,即是正月歲首。

建為北鬥星鬥柄所指方向,類似前世鍾表,依照十二地支,劃分出春夏秋冬。

殷商之時,改建醜為正月,即夏曆十二月初一為元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