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章 太博戰三公,後浪推前浪(1 / 2)

言下之意,不言而喻。

太博祭公墩神情瞬間釋然。

“大周乃行分封之製,屬官均在各國諸侯與卿士貴族間遴選。”

姬宮湦道:“各國諸侯多有不臣,卿士貴族鮮有良才。孤王置郡設縣,雖有招賢納士令,各郡縣屬官仍大量空缺。”

太博祭公墩頓首:“敢問大王,欲如何取才?”

“縣鄉設學堂,郡治立學院,王城置學宮。依次進學,檢考而取。”

“即便小成,亦需十數載。”

“莫非太博心中以為,孤王竟活不過三十?”

“大王明察,臣絕無此意!”

姬宮湦大笑:“孤王正值壯年,耗費十數載又何妨?”

太博祭公墩忙問:“除九數之書外,縣鄉學堂還需教授何種科目?”

姬宮湦略微感到詫異:“太博竟不反對此策?”

“此乃震鑠古今之大業,臣為何要反對?”

“孤王心甚慰矣!學政之事,往後便需太博盡心戮力。”

“臣謹遵王命!”

“除九數之書外,孤王已用俗字編撰文言之書,此二者便為縣鄉學堂科目。”

太博祭公墩道:“以文啟知,以數啟智,大王聖明!”

姬宮湦更為驚訝:“太博竟不反對俗字?”

太博祭公墩反倒心生疑惑。

“臣與諸客卿厘清大周府庫,修習九數之書,均覺大王所創之俗字,書寫屬實方便,且易於學會,為何要反對?”

姬宮湦無比感動:“九公之中,唯有太博讚同孤王推行俗字。”

太博祭公墩道:“大王曾言,以教化立國。臣前往中原之時,心中仍感慨良多。”

“太博可否言之一二?”

“但凡天下之學識,兼容則盛,固守則怠。執舊摒新,實乃短視之徒荒謬之見。”

姬宮湦接連頷首,正欲開口,殿外卻響起甲士奏報聲。

“太督內史冂、太常姬黁、太史銑覲見!”

姬宮湦當即示意召見。

三人入殿時,神情複雜。

方才太博祭公墩聲音頗為洪亮,三人應當聽得一清二楚。

姬宮湦笑道:“爾等來得正是時候,孤王正與太博商議學政之策。”

太督內史冂拱手:“太博方才所言,吾等不敢苟同。”

姬宮湦道:“諸公難得一聚,大可暢所欲言。”

太督內史冂深吸一口氣。

“字乃識之魂靈,文為智之經典,倘若輕易修簡,必然會導致誤傳。”

太博祭公墩頗為不屑:“請問太督,大王所創之俗字,何處會致使誤傳?”

“便以太博之墩字為例,形似者有金之鐓,木之橔,水之潡,火之燉,手之撴等十餘種,均各有其意也。”

“金之鐓為柄飾,木之橔為枯萎,水之潡為大水,火之燉同燉,手之撴同揪,皆可以簡便俗字取代,且表意更為精確。”

“文之善者,在於精煉!”

“不過堆砌詞藻,炫耀孤心之學而已。若大王頒發王命,皆用此等字詞,試問有幾人能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