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史伯朙道:“大王此前曾曰,世事無絕對也!”
姬宮湦當即解釋:“其一,鬼先生曾襲擊孤王,孤王亦對鬼先生大肆殺戮,此等高深血仇,根本無法化解。”
內史伯朙卻不以為然。
“隻要鬼先生表現出足夠的誠意,便會出現化解餘地。”
“如何算足夠的誠意?”
“讓公子錦鴛禍亂齊國,為大王掌控東海之濱掃平障礙。”
姬宮湦繞回方才的話題。
“其二,鬼先生並非愚昧之眾,倘若真的有心示好,隻需略微施展手段,告知孤王即可,而非擅作主張,替孤王作決定。”
內史伯朙瞬間無言以對。
結合姬宮湦此前行事風格,對方反抗越是激烈,姬宮湦的手段便越加殘忍。
一旦對方真正服軟,姬宮湦很大概率會心軟,甚至會不計前嫌。
寺人尨則另辟蹊徑:“公子錦鴛此舉並非主動示好,那便隻剩最後一個可能。”
姬宮湦與內史伯朙幾乎異口同聲:“是何可能?”
寺人尨反問:“齊國若是戰敗,並就此陷入內亂,誰將獲益最大?”
姬宮湦不禁皺眉:“魯國?”
寺人尨點點頭:“公子錦鴛為伯禦之子,即魯侯稱侄孫。伯禦乃宣揚派遣王師所滅,實則與魯侯稱並無關係。”
內史伯朙脫口而出:“延鬆密信已經明確,公子錦鴛為鬼先生寰主,怎麼可能與魯侯稱秘密勾結?”
寺人尨道:“正因公子錦鴛為鬼先生寰主,齊侯購才沒有懷疑公子錦鴛,並對其委以重任。”
內史伯朙更加不信。
“齊魯雖有仇怨,但兩國並未成為生死之敵。大王早已授意魯侯稱,廣泛接納周邊弱小之國為子禮國,結果魯侯稱為表忠誠,迄今為止依舊保持謹小慎微。”
“或是魯侯稱陰險狡猾。”
“齊國乃大型諸侯國,倘若齊國陷入內亂,魯侯稱從中謀取利益,無疑是在告知天下,齊國內亂的幕後主使為魯侯稱。”
“大王曾曰,所謂人言可畏,其實隻適用於弱者。倘若魯侯稱吞並齊國,實力將遠勝其他大型諸侯國,甚至會接近大周。屆時,魯侯稱根本無需理會世人說辭。”
寺人尨的解釋,雖然有些牽強附會,卻讓姬宮湦從中受到啟發。
尤其是齊國因戰敗而陷入內亂,誰將獲益最大?
姬宮湦道:“以孤王之見,魯侯稱並無雄心壯誌,是以公子錦鴛秘密勾結之人,應當是獲益最大的萊夷。”
內史伯朙愕然:“萊夷?鬼先生竟勾結萊夷?”
姬宮湦解釋:“鬼先生此前居於太行,竟與上黨赤狄相安無事,若說二者並無私下瓜葛,恐怕尚在繈褓的嬰孩都不信。”
寺人尨當即附和:“大王聖明!鬼先生曾勾結赤狄,如今往東南方遠避中原,自然會勾結萊夷,利用膠東半島地形,將萊夷培養成大周勁敵,為鬼先生壯大爭取時間。”
不得不說,寺人尨這番言論確實能夠解釋得通。
姬宮湦淡然道:“姑且便按此暫下定論,延鬆在密信中可有提及,其等將會如何應對公子錦鴛有意戰敗?”
內史伯朙毫無掩飾:“延鬆稱,其有把握,趁齊國內亂,徹底掌控齊國社稷,使齊侯購變成真正的孤家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