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道父還欲上前鎮壓。
嘩變者盯著裝腔作勢的阿道父,如同虎豹瞅見老倔驢,目光泛起奇異的光彩。
等阿道父覺察到不對勁,才發現四周早已擠滿嘩變者。
不出意外,阿道父那顆老舊的首級,變成嘩變領頭者邀功求賞的物件。
阿道父死於嘩變,公子錦鴛又遲遲不敢現身,滅賊聯軍眼見無望,很快便潰逃成風。
短短五日,原本聲勢浩大,宣稱聚集八千青壯的滅賊聯軍,僅剩不到一千人,均為公子錦鴛心腹下屬。
消散的七千青壯中,五千青壯成為迷途知返者,餘下兩千青壯大多出身薑姓州國、姒姓諸國與東夷介國,麵對滅賊聯軍的逆風局勢,當機立斷選擇逃回母國。
呂基樂見於此,非但沒有派兵追擊,反而送上口糧,幫助其等返回母國。
如此操作下,不僅成功瓦解滅賊聯軍主力,還籠絡不少他國青壯。
公子錦鴛方麵,得知阿道父殞命於嘩變者之手,便讓心腹下屬封鎖大帳與糧倉,並沿四周挖掘坑道,企圖負隅頑抗。
眼見滅賊聯軍大勢已去,呂基並不著急進攻,而是派重兵圍困公子錦鴛大帳。
除此之外,安排嗓門大的甲士,輪番對公子錦鴛大帳喊話。
隻要主動棄暗投明,齊國將不會追究反叛之罪。
等齊國發動進攻,負隅頑抗者均按逆賊論處,不僅梟首傳示整個齊國,父母、妻妾、兒女等家眷,均會遭到株連蔓引,押赴城門口當眾梟首,最後再棄屍荒野。
公子錦鴛心腹下屬大多為齊人,隻因曾經獲得公子錦鴛幫助,為了報答恩情,才選擇追隨公子錦鴛。
如今株連蔓引擺在麵前,所謂的恩情瞬間顯得微不足道。
春秋戰國多義士不假,但普通人才是大多數。
對絕大部分人而言,如果施恩望報,那便不能算作恩情,而是純粹的交易。
總不能因為公子錦鴛接濟自己,勉強吃上幾頓飽飯,就要全家老小為其送上小命。
受喊話影響,四百多名叛軍選擇棄暗投明。
公子錦鴛身邊,殘剩的心腹下屬已經不足五百人。
正當呂基誌得意滿,準備一舉剿滅公子錦鴛時,戰場前線形勢突然急轉直下。
便在公子錦鴛組建滅賊聯軍時,擊敗齊國大軍的萊夷王,早已率領萊夷大軍,沿東海海岸線,悄然抵近齊國邊界。
邦諜團早已查明,公子錦鴛與萊夷王原先便有約定。
萊夷王配合擊敗齊國大軍,公子錦鴛借機組建滅賊聯軍。
滅賊聯軍攻打之時,萊夷大軍可以緊隨其後,趁機對齊國南邊城邑大肆掠奪,以此作為萊夷王與萊夷大軍的酬勞。
等公子錦鴛掌控齊國,再佯裝出兵平亂,萊夷王則匆忙撤退,從而幫助公子錦鴛樹立威信。
讓沒公子錦鴛與萊夷王想到的是,聚集八千青壯的滅賊聯軍,看似聲勢無比浩大,竟然如此輕易便被瓦解。
公子錦鴛剛被呂基率軍圍困,便有人以公子錦鴛心腹密使的身份,向秘密駐紮在不遠處的萊夷王求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