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0章 北方無戰事,南岸頻征伐(1 / 2)

衛賁的真實想法究竟如何,丁丙無法準確猜測,但有一點幾乎可以明確,衛侯和並沒有完全相信衛賁。

甚至可以說,衛侯和寧願相信白狄是真心歸降,也不會相信衛國公族的任何人,包括親生子嗣在內。

迄今為止,姬宮湦從未聽聞衛侯和子嗣消息。

根據前世史書所載,衛侯和在位五十五年,去世時為九十五歲高齡,其有三名兒子留名史冊。

一為繼任者衛前莊公姬揚,二為姬姓孫氏始祖惠孫,三為姬姓甯氏始祖季亹。

姬宮湦所處西周末年,根據邦諜探查,衛侯和所有子嗣均未擔任要職,大部分時間隻在國君府邸中待在。

連親生兒子都信不過的衛侯和,身為族叔的衛賁,必須養寇自重,也隻能養寇自重。

便在衛國、長狄與白狄紛紛陷入困境,自顧不暇之時,大周帝國災害防治署已經搶先一步,在河內郡設置賑濟點。

災害防治署卿士為禽奇,曾是古魏國商賈,現任隴西郡太守魏姝的親舅舅。

得益於此前經營布帛的經曆,禽奇對時效極其看中,這也正是姬宮湦任命其出任災害防治署卿士的根本原因。

災害防治署直接以朝歌為總部,將賑濟點架設在周衛邊界核心關卡。

隨後以救災恤患為名,免費向流民供應稀粥,而且不附帶任何條件,領完便可自行離開,按原路返回衛國。

若是另有他圖,隻要不危害到大周帝國,災害防治署均不會幹涉。

伴隨糧食源源不斷運往賑濟點,大批衛國平民南下,湧入大周帝國疆界。

過半衛國平民接受稀粥後,轉身便選擇加入大周帝國。

衛侯和得知,當即擬寫國書,抗議大周帝國以救災恤患為名,誘引衛國平民拋棄母國,並非天子之道。

禽奇收到國書,轉呈鎬京朝堂的同時,率先對衛侯和進行駁斥。

如今中原爆發旱災,北方最為嚴重,天子身為九州萬民共主,應當也必須救災恤患。

衛侯和身為衛國國君,不思索如何救濟自家子民,反倒責怪天子救災恤患,實乃視自家子民如草芥之惡舉。

倘若衛侯和能夠善待自家子民,其等又怎會不惜跋山涉水,前往大周帝國邊界接受稀粥?

麵對禽奇的駁斥,衛侯和無言以對,隻能下令封鎖周衛邊界。

封鎖初期,進入大周帝國的衛國子民確實銳減。

但是有翼國先例在前,禽奇很有信心,等到旱災繼續加劇,衛國子民將會蜂擁而至,就連衛國甲士亦會緊隨其後。

姬宮湦對此再清楚不過。

前世史書中,秦國之所以能逆勢崛起,最終完成一統,深層邏輯便是成功吸引到大量外國人才與外來人口。

西周末年,隻有華夏與戎狄蠻夷之分。

對普通平民而言,根本不存在所謂的國家興亡匹夫有責。

為了能夠活下去,遷往其他諸侯國,實則是再正常不過之事。

更何況大周並非諸侯國,而是九州萬民之共主。

旱災當前,隻要賑濟倉的錢糧足夠多,可以輕而易舉掏空衛國子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