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 我感覺這照片比老劉的臉還清晰(1 / 2)

要把膠片變成照片,首先要有專業的照片紙。

不過這難不倒楊梓江,既然沒有現成的,那就自己做。

首先用10個鐵塊稱出檸檬酸鐵銨,然後加50個鐵塊重的水,攪拌均勻。

再稱10個鐵塊重的氰化鉀,同樣加50個鐵塊重的水,攪拌均勻。

隨後再將兩種溶液混合到一起,然後將這種水均勻塗抹在紙片上,這就成了相片專用紙,也稱為感光紙。

基本原理和膠片其實差不多,隻要有光打在上麵,就會形成圖像。

不過成像的原理,是光照射的越強烈的地方,在膠片或者感光紙上,都會導致上麵的鹵化銀聚集起來,形成暗部。

反倒光暗的地方,鹵化銀不會聚集到一起,反倒顯得明亮。

也就是說在膠片上顯示的會是一個光線完全和現實相反的圖案。

相片紙也是同樣的原理,不過這一次是要把膠片上的圖案照到相片紙上,所以相片紙上顯示的圖案又會還原成現實的模樣。

簡單來說就叫“負負得正”。

把相片紙做好以後,接下來需要把膠片上的圖案投射上去,這一步同樣需要在暗房進行,不然相冊紙遭到光線照射,就沒用了。

這些問題都解決了,現在的問題是將膠片上的圖案投射到照片上,需要光源。

很顯然,沒有電的情況下隻能依靠自然光。

於是楊梓江隻能上房揭瓦,然後做一根木製的管道,讓鏡子把太陽光折射進來。

眾所周知,鏡子的生成和其上麵鍍的那一層薄膜有關。

現在的鏡子製作方式都是通過銀鏡反應生成一層銀膜,不過這種方式按照目前的條件並不好製作。

所以楊梓江采用了比較古早的方式。

在鏡子的一麵平整的粘上一張錫紙。然後在上麵倒上一些水銀。

水銀能夠溶解錫,變成一種粘稠的銀白色液體——錫汞齊。

錫汞齊牢牢可以牢牢地粘在玻璃上,這樣一麵鏡子就做好了。

於是陽光在鏡子的折射下,在木製方管的限製下,投下一道方形的光束下來。

這道光束看上去很神奇,就像一個立方體的格子一般。

當丁達爾效應生成的時候,光便有了形狀。

接下來就簡單了。

隻需要把膠片對著光源,然後把照片放在膠片的投影上,不過這樣還不能讓照片顯形,還得給照片塗上顯影劑。

塗上顯影劑後一段時間,手工製作的感光紙上便成功浮現出當天楊梓江為眾人拍下的照片。

因為拍照的有這麼多人,所以楊梓江一次性製作了三十幾張照片出來,隻要膠片還在,照片想要多少張都能做出來。

最後再塗一遍定影劑,確保之後照片再見到光不會因為曝光而損毀上麵的圖案。

把這兩步都做好以後,同樣需要用清水把上麵殘留的藥劑洗掉,所以說洗照片洗照片,“洗”這個字就是這麼來的。

照片洗好以後,楊梓江把照片夾起來讓它晾幹。

就在這個時候,係統的聲音適時響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