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希巴樂巴爾城的大火衝天而起,火勢之大照亮了大半個夜空!
就當城內的火焰開始四散蔓延之際,風聲竟然當真如郭嘉所預料的那般,從狂猛逐漸息止!
火勢雖然還在野草上進行推進蔓延,但是速率已經大大降低,甚至都沒有燒到紅軍部隊設置好的防火帶!
看著翻騰的火海,初出茅廬而立下大功的諸葛亮,在此刻麵頰上的欣喜逐漸變成了凝重,始終搖動的羽扇也停了下來,最後化為了一聲輕歎。
“今日一戰,倭寇盡喪以次,我雖有功於社稷,但亦要折壽矣……”
看著諸葛亮發出的長籲短歎,笑得嘴角都咧到耳根子的李雲龍用蒲扇般的大手拍打著諸葛亮的肩膀。
“臥龍先生想多了!”
“小鬼子在華夏大地犯下的累累罪行不計可數,隨便拎出哪一條來都是人神共憤,就是被滅上800回都不解恨呐!”
“這一把火將他們燒的屁股尿流損傷過半,按照道家的說法那就是替天行道,按照佛家的說法那就是超度他們!免得他們犯下更多的罪行要去無間地獄!你這非但沒有過失,反倒是有大功勞,那得增壽啊!”
郭嘉聽李雲龍這麼說,不由得笑了起來。
“李師長所言甚是,人心敗落自有天收,上天不過是假你之手罷了,無需過於苛責。”
“卻沒想小小倭人發展至今,竟有如此聲勢,千年滄海化桑田,著實令人慨歎……”
相傳在秦始皇時期徐福帶領三千童男童女出去尋仙采藥,結果一不小心成為了日本人的祖先。
後漢距離秦朝並不算太遠,也就那麼幾百年的時間。
所以在這個時候的日本人都被稱為倭人,他們正處於從原始社會向奴隸社會過渡階段,部落林立,大大小小的部落約有100多個。
按照記錄上的話來說,倭人來到華夏的時候被記錄為:“舊百餘國,漢時有朝見者,今使譯所通三十國。”
也就是說在此之前有100多個國家,經過攻伐兼並,到三國時期還是有比較大的部落三十多個,名稱也是很奇葩。
比如什麼對馬國、末盧國、彌奴國、鬼奴國、狗奴國等等……說是個國家,不過就是一個又一個大村子,真要是打起仗來,還沒有華夏兩個縣城互毆來的厲害。
他們的官名更有趣,什麼\"大官日卑狗,副日申奴母離”,好多部落大官名稱有所變化,但副職大多還是叫“卑奴母離”。
這些部落有的以漁獵為生,有的主要以種植為生。
因為倭人喜歡喝酒,說明他們當時的種植業還是比較發達的,已經有富餘的糧食來釀酒。
在日本的曆史上,這個時期叫彌生文化,中國稻米傳入日本,改變了倭人的生存方式,後來的日本學者村新太曾說“稻米拯救了日本列島饑餓的人們。”
這個時期的倭人還種植其他一些作物,比如紅麻,還種桑養蠶,有紋麻,通過它們可以紡織成粗布細綢,有蠶絲也會織成比較華麗的練綿。
在服飾上男人把頭發挽個發髻,用粗布把頭包裹起來,形象打扮和黃土高原上的農人比較類似。
三國時期的倭女人穿著更有趣:“作衣如單被,穿其中央,貫頭衣之。”
翻譯成現代人能理解的意思,就是把現在的床單中央剪個洞,然後從頭上套在身上。
這副裝扮如果腰上不用帶子綁一下的話,晚上可能會嚇死人。
至於吃飯他們會把飯盛在竹器或者木器裏用手抓著吃。
因為他們尚處在原始自然神靈崇拜時期,所以在出遠門的時候不能梳頭,身上長了風子也不能去除,不管多麼髒也不能換洗衣服。
最搞笑的他們還會給這個遠行者安排一個專門祈禱的人,這個人叫持哀者。
遠行人一出去,這個持哀者就得不斷的替他祈禱,既不能食肉也不能親近婦人,就像中國古代人死了父母親守孝一般。
如果遠行者順順當當回來了,帶回來的財物就有這個持哀者一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