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偷襲珍珠港之後,日本在短暫的戰略窗口期內立刻動用近70萬的兵力直取東南亞,以奪取急需的戰爭物資。
當日本的軍隊直指東南亞時,首當其衝受到衝擊的顯然是當時東南亞地區的實際控製者——鷹醬。
麵對來勢洶洶的日本軍隊,鷹醬的軍隊如同土崩瓦解一般地快速消融著、潰敗著!
從表麵上看。
華夏和漂亮國都是鷹醬的盟友,可以提供幫助。
但鷹醬深知這些盟友隻是表麵上的,任何幫助對抗日本的行動都不會是無償的。
一旦它被趕出東南亞,就意味著日不落帝國失去了一塊控製範圍,離開後想要重返巔峰幾乎是不可能的。
在鷹醬看來,不僅是饑渴如狼的日本人是敵人,就連盟友——華夏軍隊和漂亮國軍隊也是潛在的敵人。
在鷹醬的外交哲學中,盟友的定義是“不向自己開火的敵人”。
這個時期的鷹醬已經意識到日不落帝國的體係走到了窮途末路,時代已經進入暮年,無力保護在亞洲的利益。
它們的強項在於強大的海軍力量,通過皇家海軍,鷹醬塑造了日不落帝國,成為曆史上勢力範圍最為龐大的帝國。
隨著時代的變遷,世界大戰的主戰場從海洋轉移到陸地,這導致它們失去了霸主地位。
再加上意呆利的出奇發揮海戰後,鷹醬逐漸失去了製海權,引發了連鎖反應,亞洲戰場上難以抵抗日軍自然也就不足為奇。
至於部隊為什麼在整個戰爭中顯得毫無戰鬥力……
說到底,還是整個鷹醬的殖民體係在戰爭中最終反噬了它的戰爭勢力。
在此前鷹醬對世界各地殖民地的統治中,采取了很多極端高壓的正策,將殖民地視為帝國的倉庫,對其進行無限製的資源榨取。
在亞洲的殖民地工作的人員以及士兵對腳下土地毫無忠誠度,更不用說戰鬥意誌和欲望。
其次失去東南亞並不是鷹醬帝國的底線,最關鍵的是阿三!
隻要仍然掌握阿三的殖民地,鷹醬就可以守住在海上的重要交通線,貿易體係可以繼續運轉。
不過能不丟,鷹醬自然不想丟。
唯一能夠期盼的,自然也就剩下正在和日本不斷談判的華夏了!
但這種期盼很顯然換來了一次又一次的失望,每天的戰報焦灼著鷹醬的內心!
就在日軍開始向緬進軍之際,華夏終於動手了!
在鷹醬、或者是所有國家看來,最應該出兵的本應該是華夏國軍才對!
緬除了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包括石油、天然氣、橡膠和錫等,地緣原因更是使得緬在地緣上極為重要,充當著東亞和西亞之間的門戶,任何軍隊要從喜馬拉雅山脈進入華夏腹地的概率都非常低,因此緬的地緣重要性凸顯。
對於日本軍隊來說,直接控製緬就可以切斷東西方之間的支援和聯係,避免多線作戰。
其次如果日本軍隊能夠切斷滇緬公路這條運輸戰爭物資的大動脈,從而削減華夏的戰爭資源供應,削弱其發起進攻的動力,減輕戰爭壓力和消耗戰的負擔。
日本很清楚無休止的消耗戰會使得日本軍隊難以承受,為了繼續整個戰爭並有能力進行一場傾國大戰,必須減輕在華夏戰場上的壓力,因此緬成為一個戰略焦點。
掌握了連接南亞和東亞的重要通道,對於控製該地區的軍事和經濟活動至關重要,控製緬意味著掌握了地緣政治上的製高點,可以左右周邊地區的局勢,還可以擴大其在東南亞的影響力,通過在該地區建立據點,更有效地掌握資源,實現對周邊國家的正治和經濟影響。
而華夏自然應該能夠看得出這一點,無論如何都會在緊要關頭必然出兵!
出乎應鷹醬意料之外的,卻是由華夏紅軍所派出的作戰部隊!
這一刻的華夏紅軍。
終於從華夏走上了世界舞台……
東南亞。
緬滇西。
唐石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