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1章 偉大的構想與現實的破滅!(2 / 3)

“在最一開始,我們估計毛熊大約能有200個師,但現在已經查明的番號就已達到超過360個。剛剛有幾個師被消滅,但很快就又會有十幾個師投入到戰場之中!”

“由於我軍戰線過於分散,顯得過於單薄,戰線沒有縱深,結果在敵人連續進攻後,常常處於被動,尤其是敵軍發起局部合圍時,更讓我們的部隊難以機動展開!”

“坦白的說,在發動進攻後不久,我便發現以前的戰鬥根本不能充分說明毛熊的實力。因為在戰場上毛熊所開出來的坦克,我們根本對於他們的新型坦克一無所有!”

“他們的新型坦克裝甲很厚,甚至我們的反坦克炮彈射擊上去都會被彈回來,而他們的坦克則毫發無損!”

“我們此前一直在空軍領域和戰前偵察方麵占據著壓倒性優勢,但現在我們已經失去這種優勢,盡管毛熊的戰鬥機在戰爭爆發的第一天遭到轟炸,在戰爭初期的戰鬥中也遭受了重大損失,但和那些新的師團一樣,它們仍然不斷湧現,根本不知道從何而來!”

“由於我軍進軍速度過快,加上毛熊沒有適宜的機場,我們的空軍基地距離前線太遠,以至於根本無法有效地掩護前線作戰。在挺進時,我們的裝甲部隊就由於沒有飛機的掩護,而遇到很大的麻煩,甚至是局部部隊被徹底消滅。”

“通過雙方之間的戰爭,我們還發現了一件非常誇張的事情,那就是毛熊的部隊子彈和炮彈的攜彈量驚人之高!”

“根據我們所繳獲敵人的戰利品進行查看,我們發現了一件很奇怪的事情。那就是他們無論是炮彈還是子彈,都顯然不是同一工廠進行出產,精細程度也分成了數個不同的級別。”

“其中……子彈絕大多數竟然是塗層鋼製的!”

“……”

彈藥一體的子彈要比槍支的發明晚得多,最開始的時候槍支是前裝槍,也就是從槍口裝入火藥,再裝入彈丸,然後是紙團,最後用捅條壓實。

直到德雷澤發明了後裝擊發步槍和定裝槍彈,後者將彈頭、彈殼、發射藥和雷汞集於一體後,子彈已經形成了雛形,隻不過彈殼當時是用雷汞用亞麻布紙筒進行包裹。

直到毛爾斯成功試製了金屬殼子彈,並首次應用於南北戰爭,子彈終於成為終結人類上百年間生命最強的收割利器!

經過反複的測試,子彈最終采用銅作為彈殼材料,主要是因為生產工具更適合加工銅,而且銅的延展性和熔點都較為適中。

隨著技術的進步,人們發現在裝藥和起爆時,銅的抗壓力是鋼的兩倍,不易磨損膛線和留下殘渣,同時還便於複裝,這在當時的兵工廠生產條件下非常重要。

隨著槍支精密度的提升,銅還被發現是一種優秀的自潤滑材料,因此在裝彈和抽殼時的阻力小,卡殼的幾率也較低。

就這樣,銅這種材質妥妥地坐穩了子彈一哥的位置,被一直延續下來!

雖然銅製子彈得到了世界的一致認可,但德意誌卻在第一次戰爭過後開始研製覆銅鋼殼子彈。

原因很簡單,那就是在戰後的製裁時期由於國家經濟複蘇需資金,同時戰備資源受限,不得已采用的一種替代手段。

德意誌最初采用鋼材製作彈殼,旨在減少黃銅在戰爭中的使用量,為了減少鋼質子彈對槍膛的磨損,並避免卡殼事件,子彈製造商在子彈外部覆蓋了一層黃銅。

毛熊同樣出於相似的考量,在蜜月期中開始學習德意誌的覆銅鋼彈殼技術。

但很快。

鋼子彈在實戰中引發了士兵的不滿!

因為鋼子彈往往會出現卡殼的情況出現,在以命相搏的情況下,子彈卡殼往往就會在戰場上失去性命!

作為更昂貴的銅製子彈,因為黃銅本身自帶的潤滑效果能夠保護槍膛,延長槍械的使用壽命,所以黃銅潤滑效果在關鍵時刻能夠降低槍械卡殼的可能性,即便發生卡殼,使用黃銅製子彈的槍械也更容易將卡殼裏的子彈抽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