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來的一個小時,
杜飛基本是十四五分鍾就上浮一次,
上浮兩次就回浮台一次,先把網兜裏的漁獲放到魚護裏。
對趴在石板或者淺坑裏的石頭魚,快速撥掃進網兜;
對躲在石洞或者石縫中的石頭魚,能搗鼓出來就搗鼓出來,太費時間的就放棄,果斷換到下一個點尋找下一波魚;
主打一個快速掃貨。
效果還不錯,杜飛每次上浮,網兜的石頭魚尾數都能新增二三十條。
時不時還能撿到一兩個拳頭般大的海螺,都是同一個品種,杜飛沒見過,暫時不認識。
不過,先不說這種海螺的的肉質如何,好不好吃,值不值錢?
單看其外表就很不錯的樣子,螺殼堅實厚重,手感光滑溫潤,
顏色淡紫紅色,有白色和咖啡色縱橫交錯,鮮豔明亮,光澤度好;
杜飛感覺挺好看,打算送給紫瑜做裝飾品,女生應該都喜歡。
當然,前提是這種海螺不是保護物種。
釣魚寶典也沒有關於螺類的介紹,
確切的說,釣魚寶典隻有魚類的介紹,其他的海洋物種都沒有。
釣魚寶典嘛,當然隻有魚類了。
如果祖師爺把海洋裏的所有物種都收集寫進寶典裏,
不僅祖師爺他老人家要費不少神識,杜飛查看起寶典資料來更加費神費力。
畢竟海洋裏的生物種類太多了。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發現的海洋生物種類有21萬種,預計實際的數量還要乘以10,即210萬種。
杜飛再次上浮出水,此時礁石區上的情況已經和一個小時前大不一樣。
漁民和釣魚佬之間關於能不能在釣窩周邊下地籠的爭執,最終以漁民退走,釣魚佬獲勝而結束。
但是緊接著,漁民把地籠都下到了較窄的水坑水道,
之後,
漁民又紛紛拿來了大量的粘網下到了較窄的水坑水道,
之後,
漁民開始在礁石區的各處用竹竿木槳等工具劃水、打水,
以此驚擾到礁石區裏的魚群,使魚群遊動起來,亂竄起來,
使其更容易撞到粘網上被掛住。
這算是漁民在較小麵積的水域下網時常用的捕魚方法。
釣魚佬見此,再不忿,也拿漁民沒辦法了。
畢竟漁民又沒在他們釣窩周邊打水,
而如果雙方真要打起來,漁民手上船上可有不少家夥事,
菜刀啊、棍棒、鐵管啥之類的,
人數也不占優勢,
所以大部分的釣魚佬們最後都隻能恨恨的離開了礁石區。
倒也還剩少數幾個水性好的,憋氣時間長的釣魚佬,繼續留在礁石區上,學著杜飛,也嚐試潛水抓石頭魚。
杜飛雖然每次在下潛前,都有提前規劃一下自己在水下的行進路線和上浮時的位置,
要盡可能地避開被別人近距離看到漁獲的情況。
但紙包不住火,最後還是被好奇的釣魚佬們發現並傳開。
被發現是遲早的事,杜飛也沒有太在意,繼續潛水快速抓他的石頭魚。
但,隨著漁民下的網籠越來越多,占據的礁石區範圍越來越廣,
幾乎把所有較好位置的水坑和坑道,不管大小,都下有了網籠,
按說他們下他們的網籠,對杜飛在水底抓石頭魚,影響也不大,
就是杜飛時不時會被漁民捅下來的竹竿給捅到,
對他來說,疼,倒不是很疼,
但是平白無故被人拿竹竿捅,杜飛自然很不爽,
所以,杜飛時不時就從漁民的地籠裏掏出一兩條石頭魚。
地籠剛下不久,一條地籠裏也差不多就是一兩條石頭魚了。
你捅我一兩下,我拿你一兩條魚,雙方也算是扯平了?
那當然是不可能的!
有手感比較好的中年漁民很快就回過味來:
剛剛自己捅到的東西有點軟。
那東西應該不是岩石或者泥沙。
那東西應該是個人。
這般想著,中年漁民就意識到此時正潛在水底的幾個人,
那幾個釣魚佬還好,他們憋氣最久的也就是兩三分鍾,
而下潛的位置距離他的地籠有段距離,應該不是他們。
但是杜飛就不一樣了,雖然他每次下潛和上浮的位置也距離他的地籠有一段距離,
但是他能在水下憋氣十幾分鍾,潛到哪不行了?
於是在杜飛再次上浮換氣時,中年漁民就質問杜飛道:“你小子剛剛在水底是不是偷了我家地籠裏的魚?”
杜飛心想:
這裏是祖師爺特地給自己指出來的,
說不定祖師爺還特地施了法,所以才有這麼多魚群聚集到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