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就是每年的糧食,會有一部分去交給四爺進行常平倉。起初梁安若跟景莊壓根兒就不明白什麼是常平倉。其實就是封建王朝為調節糧價,儲糧備荒以供應官需民食而設置。簡單的說就是,市場糧價低的時候,適當提高糧價進行大量收購,在市場糧價高的時候,適當降低價格進行出售。既避免了“穀賤傷農”,又防止了“穀貴傷民”。①
起初他們兩個也沒有意識到,後來是四爺來找景莊,想問他借一筆糧食。他們才知道原來在康熙年間,規定春借秋還,每石取息一鬥,各地儲糧永留本境備賑,並規定了各地應儲糧數。這種永留本境的方法也出現了弊端,各地多數錢穀兩虛,徒有其名,起不到平抑糧價和備荒的作用。②
四爺借這筆糧食,其實就是想將一地的常平倉給盤活,景莊明白是怎麼回事之後,就跟梁安若準備出了一筆糧食交給四爺。在這一點上,他是信四爺的,並且還說,“四哥,你放心,每一年每一季的糧食,我都會留出一部分來,可以將這裏也作為一個不一樣的常平倉。”
對於這樣的信任,四爺其實也特別疑惑,鄭重的又問了一遍景莊,“這不是一筆小錢,也不是一年,而是每一年,就這麼信任我?”
景莊點點頭表示信任,並沒有說多餘的話。這件事情四爺後來稟報給了康熙皇帝,這也是康熙對,緊抓一步步兼並周圍的土地,都變成他的農莊,變成他的一言堂,並沒有采取其他的措施。
梁安若對照今年的賬簿之後叫來了管事人員,仔細詢問了幾個情況之後就去找景莊,“牲畜的養殖,這一方麵已經出現了飽和,因為運輸的問題,供應京郊是沒有問題的,但是太多的牲畜,尤其是豬,百姓家裏的豬,怕是賣不上價了。”
因為大家的觀念裏麵,肉是非常實在的一樣東西,所以梁安若跟景莊一開始對養豬是非常熱切的,農莊裏麵的牲畜最大的最多的就是豬,再就是雞鴨牛羊驢騾子。這裏麵最好銷量卻不太好,養的就是牛,牛可以作為耕牛運往各地,其他的驢和騾子也不愁沒有銷量。
是現在豬的數量越來越多,這也給梁安若和景莊一個警醒,再這麼下去,農莊上的其他生物也會變得更多,現在運輸儲存都不方便,難不成要限製一個數量嗎?否則在這麼無規律的下去,肯定會造成古代版小型的經濟危機的。
“要不咱們開廠,做一些食品加工類的東西。來的時候我大體有個思路。”梁安若開口說,“肉,可以做成香腸,醃製晾幹的香腸,本身就可以存放很久,最簡單的烹飪方法就是上鍋一蒸就好。可這種簡單單一的東西並沒有特別多的優勢,那如何讓它們的儲存壽命延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