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兩個還是覺得自己是普通人家的孩子,不會覺得自己是清朝的十一阿哥跟十一福晉。這種認知上的錯誤,讓他們兩個不能很好的融入到這一個時代,更像旁觀者似的,可是有了這個孩子,他們不融入,也得融入。
也就是說,教育問題是一個很頭痛的事情。
而且,他跟梁安若都向往純粹的親情,而不是摻雜的那些利益,這跟他們現在的身份和時代背景,有些衝突。
他們原先就是普通人家的普通孩子,兩家都是做點小生意,有點資本。而且他們兩個性格的養成跟原生家庭本身和睦,離不開關係。兩家人之間的交情,都是兩方父母在擺地攤的時候就已經打好基礎的。就算後來生意做得大了,小縣城本身的圈子也不大,兩個人的生活還是重合著的。所以在從小的認知觀念上,他們兩個幾乎是比較同步。
現在,再看著懷裏這個不知事的小孩,景莊突然感覺棘手的很。
“其實,品性上隻要沒問題就行。”梁安若有這樣的一個想法,純粹是受父母的影響,要不是景梁兩家,知根知底,梁媽媽知道景家人性好,家風好,否則就算是在門當戶對,又有一同長大的情分擺在那裏,她都不會同意女兒跟景莊交往的。
“可是品性二字就是最難塑造的。”景莊現在束手束腳,主要是擔心他把這個孩子給教壞了。瞧瞧,他兒子小鼻子小眼兒長得多精神,爸媽一天都在忙,沒有帶他,隻是哼唧了兩下,多好哄的孩子。
所以他就怕在不經意的時候,這個孩子長歪了。子不教,父之過。
“不怕不怕,有我在呢。”梁安若怎麼能不知道,景莊的這個神情代表著什麼呢,連忙出聲安慰。“咱們要對咱們兩個有信心,能夠教育好孩子。”這話是給景莊打氣,也是給自己說。
以前總想著要一個寶寶,可是沒想到要了寶寶之後麵臨的問題這麼多,養兒一百憂心九十九。並且現在都把,再生一個孩子這個話題很默契的給岔開了,一是因為這一個都不一定能教好,其次就是懷孕生子,實在是太辛苦了,還是再說吧。
當然,景莊也留了個心眼,想看看這個時代是怎麼教自己兒子的。
恰好隔天三爺就上門,主要是他昨天晚上尋思了一宿,都沒有尋思明白,這個十一到底想要做什麼,因為他覺得自己主要差事除了修書也還是修書,而十一呢,除了種地還是種地,所以說耕讀是最清貴的事情,但是總感覺有點不太對勁。
而看到十一如此熱切的歡迎自己到來的三爺,心裏有點打鼓,今天來到底是對還是錯?
兄弟兩個見麵笑嗬嗬,想的卻不一樣,景莊想的就是他才想找個人取取經呢,沒想到三爺就碰上來了,他的兒子也挺多的,就問問他的經驗唄。畢竟三爺讀書也多,學問也不少,應該能給他提供一些靈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