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8章 準備物資(1 / 2)

現在是雍正三年,按照公曆來說現在是1715年,年初的時候蒙古各部大雪,牲畜倒斃,部民饑困,連帶準噶爾的情況也並不是很好,那就趁他病要他命。四爺決定順便威懾一下蒙古各部,讓他們都老實一些。

這幾年下來,大清可謂是國泰民安,四海昌盛。

首先就是大大小小的災情,八爺會處理的特別好,沒有什麼起義造反的,也沒有什麼官員敢克扣。按照災情的大小迅速賑災。

還有就是各地農場的糧食,基本上都是年年豐收,改良的糧種,加上外來的稻米品種,配合這玉米紅薯這些作物很少,不能說頓頓吃飽,基本上七分飽,那是肯定的了。再加上四爺一力決定整改稅收,攤丁入畝,降低了老百姓的生活壓力,這不由得讓所有人都鬆了一口氣,能吃飽飯,誰還會把腦袋拴在褲腰帶上造反?

除了農事上的改革,四爺還有一個改革,那就是科舉,雖然保留了科舉原先的內容,但是不代表其他有本事有能力的人不能走這條路。按照唐時的科舉,有兩個,一個是明經,一個是進士。

讀四書五經,走正規科舉的依舊是進士,剩下那些雜學的算作明經,隻不過有了一個明字,大家都覺得不太好,就改了個名字叫做實踐。正好應了這些人考出來之後,直接的就去幹一些實事。

其實是有人反對的,隻不過最後大家發現反對是沒有用的,因為這個實踐科舉其實更多的是針對於八旗子弟,能走正兒八經科舉的八旗子弟是很少的,有才學的也不多。這些人動手能力還不錯,有很多都被三爺七爺他們吸納了過去,所以等舉行了第一次之後,基本上沒有反對的了,皇帝是想給更多的滿人提個身份罷了。

可不管四爺真實目的是什麼,短期之內這個改革過渡的非常平穩。

當然也招了很多的罵,這個罵不是別的,就是四爺在先帝去世未滿三年之內,擅自改變政策。

子曰:“父在,觀其誌;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所以有人就用這個事情來抨擊四爺,為此,四爺並沒有多說,而是隨意讓他們蹦噠,在這些人眼裏,無論自己怎麼做都是有錯的。而且朝堂裏麵不能隻有他一個人的聲音,否則是很危險的事情,留著他們來提醒自己也是好的。

還有就是關於海外通商的事情,跟洋人的關係聯係的越緊密,四爺就覺得這世道變得太快了。

這個世界上不隻有大清一個國家,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如果大清停滯不前,那麼很快就會被這些洋人反超上來,那以後就是危險至極的。

所以四爺覺得自己現在有人有錢有糧,還有上等的兵器,為什麼不趁著這一次將準噶爾收回來的時候,給某些國家一些壓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