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下的花環》講述的是對越反擊戰時候的故事。
這部影片在陸離的前世,拍攝於八十年代,可以說是很古早的影片了。
陸離也是機緣巧合之下看到這部電影,因為這部電影的封麵,拍攝年代以及電影的名字都很勸退,雖然早有耳聞,但也是遲遲沒有點開。
然而……
在看完整部影片之後,陸離大受震撼,久久不能釋懷。
誰能想到,在差不多在四十年前,中國竟然有一部如此震撼人心的戰爭電影,後來的戰爭片雖然更加華麗了,場麵更大了,但是,望塵莫及。
當陸離想到這部電影的時候,他的內心是激動的。
因為在他看來,用這部影片作為龍國軍隊建立一百周年的紀念片,真的再合適不過了。
整部影片並不是一曲單純的解放軍頌歌。
甚至於,影片的主角趙蒙生一開場還是一個反麵角色,他是一名高幹子弟,借助母親的關係,他從某部宣傳處幹事,下放到了某部九連任副指導員。
他來這裏的目的可不單純。
他想要通過下基層,轉而調回城市,從而達到曲線調動的目的。
然而,讓他沒想到的是……
這個時候,對越反擊戰開始了,戰士們要上戰場了,上戰場就意味著流血,意味著犧牲,此刻的趙蒙生萌生了退意。
他想要當最為戰士們所不齒的逃兵……
……
影片中,不僅有樸實英勇的梁三喜,還有血氣方剛的靳開來,有許許多多我們可愛英勇的戰士們,當然也有極個別像趙蒙生這樣的,在和平年代,就開始養尊處優,忘記了自己是從哪裏來,一心就想著享福,卻忘了根本。
在中國的電影史上,幾乎沒有一部戰爭片能夠做到像《高山下的花環》那樣,可以講到人性,而且講得那麼的透徹。
片中沒有大場麵,沒有特效,沒有英雄,也沒有情節跌宕起伏,完全稱不上是一部戰爭大作。
一切都是那麼的普通。
從名字開始,就是普普通通,如果沒有有所了解,都不知道是什麼意思。
裏麵的人物,也是那麼的普通。
愛發“牢騷”的排長靳開來,總是謙讓指導員的九連連長粱三喜,還有那個愛好攝影,因為不想下農村插隊所以才參軍的高幹子弟趙蒙生。
在他們踏入戰場之後,不僅沒有什麼光環加持,甚至沒有一些什麼特別突出的神勇戰績。
普通,但是真實。
真實最打動人心。
“中國,是我的,可也是你的!”
“誰敢把後門兒走到戰場上,我偏要她的兒子第一個扛著炸藥包去炸碉堡!”
“咱們烈士陵園見。”
一句句樸實卻又震撼人心的台詞,一個個前赴後繼的身影,讓人久久難以忘懷……
……
陸離選擇這部電影作為紀念龍國軍隊成立一百周年的電影,不僅僅是因為片中的戰士們一心為國,以保衛國家和人民的安全為己任的高尚品質,更是提醒和平年代的我們不要忘記根本,成為像趙蒙生那樣的人。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
不要像趙蒙生和她的母親那樣,走上了高位,卻遠離了人民……
……
在確定拍攝的內容之後,陸離便開始創作劇本。
創作的時候,除了適當改變以適應這個世界的劇情外,陸離並沒有規避反映出來的問題,大膽地表現了特定社會環境中部隊生活的複雜性乃至陰暗麵。
“打起仗來還得靠咱這些莊戶孫!”
這樣的台詞,陸離仍舊保留了下來。
劇本的創作很快,陸離完成了《高山下的花環》的創作。
因為這一次時間緊,任務重,責任大,陸離也就不再搞得那麼囉嗦,直接開拍。
劇組的班底還是以八一廠的班底組建。
到了現在,這個班底已經非常的成熟了,可以說是國內數一數二的班底,而且也幾乎成了陸離的禦用班底。
至於演員。
陸離並不打算找文娛圈的演員,因為現在文娛圈的演員,演不出當年戰士們那種樸實的質感。
原著中靳開來的扮演者,在演《高山下的花環》之前也沒有演過電影,但卻在劇中創作出了一個經典的角色。
所以,陸離決定找之前的戰友們來出演。
有了之前一部《最後一顆子彈留給我》的曆練,他們已經有了一定的功底。
而趙蒙生,這個帥氣逼人,養尊處優的高幹子弟,陸離決定親自出演,因為他的形象也確實很契合這個角色。
他也已經有一段時間沒有演戲了,有些犯戲癮了。
趙蒙生這個角色,有極大的創作和發揮空間,正是他想要的角色。
戰友們接到陸離的電話,一個比一個興奮,第二天便已經收拾好,前來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