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信仰(1 / 1)

阿拉村科研大廈從阿拉村的山穀中拔地而起,幾乎要比阿拉村那最高的後山高出幾層樓來,乍一看,有一種鶴立雞群的感覺。

隻是現在的阿拉村,有了幾十個避暑山莊、數不清的商業大樓和住宅的襯托,科研大廈的存在也不會顯得那麼格格不入。

阿拉河對麵的的懸崖峭壁和深山老林,也被各種索道割開了血肉,光觀的人坐著纜車如一條條蛔蟲在山間蠕動著……

不僅如此,有了這些高科技元素之後,阿拉村會變得更加時尚起來。

世界各地前來旅遊觀光和科技交流的人們也開始絡繹不絕,這帶動了阿拉村的全麵發展。

阿拉村的喧囂超出了世人的想象!

阿拉村的旅遊業、餐飲住宿行業、特色農產品行業都被帶動起來了。

老百姓的腰包也開始鼓起來,村民們個個油光滿麵,容光煥發,說話的底氣都跟過去不一樣了。

你看,一個村委會主任都坐上了價值百萬的大奔,還經常陪著省市領導在村子裏逛來逛去,談笑風生,動不動就揮著手在領導麵前“指點江山”,這放在過去是不敢想像的……

隨著阿拉村的發展,阿拉村科研所附屬學校(也叫阿拉村科技學院)也開始聲名鵲起,吸引了近萬名來自世界各地的大中小學生前來求學,現在這些學生全部擠在科研大廈的十四樓上,使這層樓開始變得喧囂擁擠起來。

看來阿拉村現在急需找一塊地建立一所大學校啊……

謝宇西從南極回來,在家休整了一個月,這期間,在科研所的安排下,科技學院派出多個工作組到他家來幫助他,由醫療組對其進行全麵體檢,開出藥方,有健身組派教練組對其進行健身,使其身體盡快得到全麵恢複,有心理治療組對其進行心理輔導,有招生辦的人早就把錄取通知書送到了王瑛的手中,隻等他健康順利地進入科技學院學習。

科技學院的這些舉動深得謝坤一家人的支持和配合,隻是謝坤家在這期間所做的一件事出乎了科技學院這些工作組的意料,那就是,六年來深受冷者老人的“迷信”之害的他們還要做一次“迷信”,而且最先提出做迷信的便是王瑛自己。

按王瑛的話說,他們全家人六年沒有一起做“迷信”了,今年必須做一次,否則會有太多的陰霾纏身,幹啥啥不順。

這天傍晚,他們請來了一個畢摩,他是冷者老人的徒孫。

這是一個牛高馬大、大腹便便的中年漢子,他有近兩米的身高,頭戴鬥笠,身披查爾瓦,腳上套一羊毛衫靴筒,威武彪悍的形象似乎可以震懾一切魑魅魍魎。

畢摩進來後,與主人家進行幾分鍾的噓寒問暖,而後直奔主題,開始了他們的“作畢”準備。

在畢摩的囑咐下,主人家開始準備“作畢”用的相關材料,包括一捆帶有葉子的柳樹枝條、一些用水淋濕了的稻草、三個放入火塘裏燒燙的拳頭般大的石塊、一些細麻繩和紅、藍縫紉線,還有一隻黑色公羊和一隻紅色大公雞,這些東西在接下來的“作畢”活動中各有各的用處。

所有東西準備完畢後,畢摩讓他的徒弟把那些柳枝砍成21對約一尺長的短棍、21根枝條,然後把它們與畢摩自己用稻草捆出來的各種鬼神形象一起,立在一個裝有大米的大篩子上,每一根枝條或每一個草人都代表一個鬼或神,至於哪一個代表什麼,除了畢摩自己,一般人是不知道的了。

這就算完成“作畢”前的準備工作。

現在開始“作畢”了,主人一家人全部坐在家裏,畢摩的助手則用稻草在主人家門口生起煙火,把燒紅了石頭夾入裝有冷水的鐵飄裏,然後帶著這嗤嗤作響且冒著熱氣的瓢兒繞著主人家的堂屋轉上一圈,而後倒向屋外,意味著把一些不幹不淨的東西清除出去,好讓畢摩的神靈和主人家的祖先能順利到家裏來。

畢摩的助手還抓來紅公雞和黑公羊,從門口的煙火上胯過來,然放在畢摩旁,這些牲畜則是畢摩用來交換活人的靈魂的,意思是用這些從鬼神手裏把主人家的靈魂換回來。

一切準備妥當後,畢摩便開始了他的“作畢”念經……念經要從人類起源、遷徙、發展等說起,飽含了人們生老病死、鬼魅傳說等,中心思想就是說一些讓人高興的事,達到心理治療的目的吧。

這些活動少則幾個小時,多則幾天幾夜,通常會花去人們大量時間、精力和財力物力,但阿拉村的人會始終對此樂此不疲,他們甚至認為這是一種信仰,是一種精神寄托,而官方也將此作為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鼓勵長期保留和傳承。

到第二天下午太陽快要落山時,謝坤家的“作畢”方才結束,科技學院的人為此驚歎不已。

看來阿拉村的麵貌在改變,經濟在發展,人的意識形態在改變,但不變的是他們骨子裏蘊藏的對迷信的依賴和執著,要想改變這種局麵,也許還要靠幾代人的努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