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誰會覺得謝坤會讓兒子參加諸如火星計劃、外星移民計劃或其它什麼科技項目的話,那你就高估了這位不著調的家夥了。
人的認知水平往往離不開他所處的環境,而謝坤的認知世界也離不開他所處的這個保留一定彝族文化特色的現代化彝族村落。而彝族民間有一種流傳甚廣的迷信活動叫“作畢”。
難怪謝坤要做的事情是讓兒子成為一個“畢摩”,也難怪高所長會如此驚訝。
那麼什麼是畢摩,謝坤怎麼會認為成為畢摩就能出人頭地呢?按理說,前些年,因為冷者老人這個畢摩,謝坤一家吃盡了苦頭,謝坤一家還因此“投入到了科學的懷抱”,但現在,謝坤又開始吃回頭草了,要想知道這其中的緣由,還得來細細探究“畢摩”及“畢摩文化”的來龍去脈。
“畢”的彝語音譯為“念經”、“詛咒”之意,有高人,大師之意,是專門替人超度靈魂、祈禱、祭祀的祭司。畢摩不是簡單的宗教行為,他常為人們健康作畢祈福、司祭、行醫、占卜等活動,能起到精神上的慰藉和心理治療的目的,又在意無意地整理、規範、傳授彝族文字,撰寫和傳抄包括宗教、哲學、倫理、曆史、天文、醫藥、農藥、工藝、禮俗、文字等文化,他的行為貫穿於彝族生產生活的每個角落,左右著每個彝族人的生老病死。
畢摩神通廣大,學識淵博,既是神權的代表,又是智者和文化人的代表,既通神鬼,又指明人事。在廣大彝族人民的心目中,畢摩是整個彝族社會中很受尊重的人。
畢摩文化是由畢摩和彝族人民共同創造和傳承的以經書和儀式為載體,神鬼信仰和巫術祭儀為核心,念經或口誦為手段,同時涉及和包容了彝族的社會曆史、哲學思想、倫理道德、文學藝術、天文地理、醫藥衛生的一種特殊的宗教文化,作為彝族文化的基石和核心組成部份的畢摩文化,其內容博大精深、包羅萬象,涉及彝族文化的方方麵麵,並對彝族人民的生產生活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規定著彝族人民的心路曆程和價值取向。
作為職業的宗教祭司的畢摩,以“興祭奠、造文字、立典章、設律科、文化初開、禮儀始備”為職責,在漫長的曆史長河中,不斷地傳承著彝族的語言文字,規範著彝族社會的倫理,張揚著彝族文化,畢摩作為一種文化大師在彝族人民的生產生活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據彝文文獻《勒俄特依》記載,蒼天降下靈神果籽落於下界,經過三年九世後,終於長成了杉樹巨人,可是一直似人非人,似樹非樹,不能成人類始祖。直到阿居阿叢時代,山神得知必請畢摩祛除白、花、黑三穢後舉行祭祀豬胛卜才能成為人祖,於是先後派遣豪豬、白兔、野雞和蜘蛛作為使者去上界敬請額比斯烏畢摩,經過多次請求後,額比畢摩才同意下界作畢,額比畢摩在屋後竹林中砍回三根神竹杆,做成神簽、法笠、法扇,送給額阿孜三祖孫帶著一部叫《斯穆安甘》的經書來到了地界,為杉樹巨人祛除了三遍三色穢後舉行了祭祀豬腫卜後,於是地界有了雪族十二支,其中一支便成了人類的始祖。
洪水泛濫時,天神派了三個畢摩帶著彝文經書來拯救民眾,三個畢摩各騎一頭黃牛,把經書掛於牛角上,渡汪洋大水時,把經書浸濕了。畢摩下到凡世後,便把經書放在青樹枝上曬,飛來的老鷹抓破了一些書頁,粘在青樹枝上又撕壞了一些書頁,故而彝文經書不全了。現在畢摩念經作法時,都帶有牛角、鷹爪和竹簽作為法器,並在祭壇上插青樹枝,意即彌補經書之不足。這也符合彝族人的哲學思想“世界上沒有十全十美的人和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