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 傳統經典科學名詞(1 / 1)

這一章節,我們先來普及幾個傳統經典科學名詞,以便我們更好講述接下的故事。(本章是科普內容,感覺枯燥無味的,或已經對其有所了解的可以直接跳過)

(1)行星(英文:Planet):通常指自身不發光,環繞著恒星運轉的天體。其公轉方向常與所繞恒星的自轉方向相同。行星:一般來說行星需具有一定質量,行星的質量要足夠的大且近似於圓球形狀,自身不能像恒星那樣發生核聚變反應。行星始於沙狀或煤灰狀塵埃的微觀顆粒。 太陽係內肉眼可見的有5顆行星: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和土星,另外,地球本身也是一顆行星。2023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研究團隊報道了一顆行星(ZTF SLRN-2020)或被宿主星“吞噬”的過程。

(2)恒星:恒星是由發光等離子體——主要是氫、氦和微量的較重元素——構成的巨型球體。天氣晴好的晚上,夜幕中總鑲嵌著無數的光點,這其中除了少數行星,其它的絕大多數都是恒星。太陽是離地球最近的恒星,而夜晚能看到的恒星,幾乎都處於銀河係內。

而銀河係統共約3000億顆恒星中,人類隻能觀測到一小部分。 人類觀測恒星曆史已久,觀測方法很多。那些比較明亮的恒星被分成一個個的星座和星群,有些恒星有專有的名稱。恒星的亮度被稱為星等,星越亮,星等越低。天文學家還彙編了星表,以方便進行研究。

恒星會在核心進行核聚變,以產生能量並向外傳輸,然後從表麵輻射到外層空間。一旦核心的核反應殆盡,恒星的生命就即將結束。在生命的盡頭,恒星也會包含簡並物質。恒星大小與質量的不同會導致其不同的結局:白矮星、中子星、黑洞。

兩顆或更多受到引力束縛的恒星可以形成雙星或聚星,當這樣的恒星在相對較近的軌道上時,其間的物質交流可以對它們的演化產生重大的影響。

2023年,天文學研究指出,位於貧金屬恒星宜居帶的行星,可能是搜尋潛在生命的最佳地點。 2024年,意大利天文學家首次計算出恒星周圍水蒸氣的重量。

(3)太陽係:太陽係位於距銀河係中心大約估計值為2.4~2.7萬光年的位置(銀河係的恒星數量約在1000億到4000億之間,太陽乃至太陽係也隻是其中之一)。

太陽以220千米\/秒的速度繞銀心(銀河係中心)運動,大約2.5億年繞行一周,地球氣候及整體自然界也因此發生2.5億年的周期性變化。太陽運行的方向基本上是朝向織女座,靠近武仙座的方向。

截至2019年10月,太陽係包括太陽、8個行星、近500個衛星和至少120萬個小行星。還有一些矮行星和彗星。若以海王星軌道作為太陽係邊界,則太陽係直徑為60個天文單位,即約90億千米。若以日球層為界,則太陽距太陽係邊界可達100個天文單位(最薄處)。若以奧爾特雲為界,則太陽係直徑可能有20萬天文單位。

(4)天文單位:天文單位是天文學中計量天體之間距離的一種單位。以A.U.表示,其數值取地球和太陽之間的平均距離。國際天文學聯合會1964年決定采用1A.U.u003d1.496x108千米,自1968年使用至1983年底;又於1978年決定改用1A.U.u003d149,597,870千米,從1984年開始使用。此常數在20世紀60年代以前係由所測的太陽視差計算得出;60年代以後則據雷達天文觀測,由光速和單位距離光行差tA導出。一般用以計量太陽係中各天體間的距離)。

以上內容是過去科學家們不斷研究發現的結果,盡管現在有些理論已經滯後,但現在的每一點進步無一不是從過去的理論中發展來的,或者說每個時代的科學家們都站在其之前“巨人們”的肩膀上的。

當我們能記住以上幾個名詞後,我們會更加陶醉於以下來精彩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