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婆子一見是女兒回來了,頓時驚喜萬分。
她的兩個女兒都住得遠。
她大女婿家裏從前靠給人家做棉被維持生計。
江父為了多掙些銀子,便走街串巷挨家挨戶的問有沒有人家要做棉被。
時間久了,他走的地方便離家越來越遠。
於是他帶上彈棉花的工具,趕著個驢車載著堆得高高的棉花袋子,一個鎮一個鎮的走。
每到一個村,若是有生意,都要臨時住下,直到客人的棉被做好了,才會離開。
江遷山懂事起便一直隨著父親四處奔波給人做棉被,直到十六七歲時跟著父親來到印山村。
那年風調雨順,印山村人的日子好過一些,手裏頭有些餘錢。
江父走村串巷,價格比鎮子上專門做棉被的鋪子要便宜些。
村裏人想著冬日的寒冷,想著家裏有的棉被已經破洞,想著準備娶親嫁人的兒女,便有很多人請江父幫忙打上一兩張棉被。
因為要打造的棉被數量多,那年江父帶著兒子江遷山在印山村郭家舊宅裏借住了好久。
李婆子的大女兒郭青青也因此與江遷山結緣。
江遷山嘴皮子利索,也有些愛吹牛,與郭青青講述他家時,說得和睦又團結,有愛又溫馨。
這令郭青青很羨慕,雖然她家裏也很不錯,但是她是長女,底下有弟妹,爹娘也重男輕女,雖沒有怎麼苛待她,到到底是受了不少冷落和委屈。
江遷山生得白白靜靜,又濃眉大眼的,與村裏的黑漆漆的小夥子比起來一個天上一個地下。
郭青青自然而然被他的外貌吸引。
江遷山也看上了郭青青的秀美,一心想追求她。
兩人私下閑聊時,江遷山總他家如何如何好,說他家離京都有多近,說京都有多繁華,說將來掙夠了錢還會搬去京都住,成為真正的京都人。
這讓沒出過槐安鎮的郭青青更是向往。
於是她決心要嫁江遷山,郭老頭和李婆子反對無效,女兒死活要嫁。
李婆子也看中江家家住京郊,是半個京城人這個條件。
江家在京郊的一個鎮子上,沒有田地,好在有手藝,靠這一門做棉被的手藝便能養活一大家子,女兒嫁過去也不會太受苦。
看看他們這一趟,僅僅一個月,便賺了四五兩銀子。
李婆子鬆了口,郭老頭就算再不願也沒轍。
就這樣,江家父子上門提親,因為路途遙遠,提親第三日,郭家擺了簡單的酒席,便送女兒出了門。
郭青青就這麼嫁出去了,嫁去她陌生的地方,嫁去陌生的家,去見陌生的人,沒有送嫁的娘家人,有的隻有李婆子請江家父子打的兩床棉被做陪嫁,以及臨走時她娘塞到她手裏的一兩碎銀。
那時候的郭青青是忐忑的,不安的,卻又滿懷期盼。
兩百多裏路,趕車也要四個時辰,走路更要走上近一天一夜的時間。
小女兒雖嫁在隔壁鎮,但嫁過去沒多久,便隨夫家舉家搬遷到了京城,從京城全程趕車到印山村也是差不多要四個時辰。
嫁得遠,見麵的機會便少了,兩個女兒頂天了也就一年回來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