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月後。李宣帶領兵馬30萬,還有烏雲琪琪格帶領的瓦剌舊部5萬人,以及博木爾為首的西域各國的兵馬2萬,浩浩蕩蕩開進大同府,打著重振朝綱、複立德宗皇帝的大旗。
箭已在弦上,不發不行了。李宣與燕王之間,已經是一個不死不休的局麵了。如果燕王不死,李宣即便是躲在塞外也難以成大事,而對於燕王來說,放著李宣這樣一個心腹大患在枕頭邊上,更是坐立不安。但他剛剛篡位,天下不穩,他隻能處在防守的境地。他甚至還悄然期待,希望李宣能慢一點進攻中原,給他一點時間。
時間,就是一切。或許,如果再給燕王半年的時間,這新明天下當真是歸了他了。他,的確是一個擅長做皇帝的人,起碼,比德宗以及太子朱瞻基都強上很多。
燕王是怎麼複辟的,至今還是一個迷。或許,這個謎底,隻有李宣攻克燕京才能揭曉了。否則,就隻能成為永遠的迷了。其實,對此,李宣一點都不關心,他很清楚,他跟朱瞻基是小看了燕王了,他的勢力雖然被消滅,但他的影響力並沒有消除,隻要他還活著,這種影響力就會存在。說白了,也無非是有朝中的大臣暗中支持他而已,而自己出燕京去山東平叛,對於燕王及其黨羽來說,無疑是最好的機會。
燕王抓住了,他成功了。
燕王的成功,是朱瞻基的噩夢,也是李宣的失算。
但世事無常,誰也不能真正對一件事進行絕對的評判。或者說,對於李宣來講,這也是一件好事,如果不是燕王篡位,他李宣哪裏來的起兵自立的機會?要知道,他是一個重感情的人,他畢竟是朱瞻靈的丈夫,還有那個已經事實上成為了他的女人的朱瞻寧,她們可都是新明皇室嫡係公主,再說了,德宗皇帝夫婦對其也不薄,他不能也無法舍棄這些。
某種意義上說,這也是人生的機會。
&&&&&&&&&&&&&&&&&&
李宣的大軍可以說是一路披靡,所向無敵,大軍過處,官軍無不出城投降歸順。
這在李宣的意料之中,出了燕王的意料之外。他小看了李宣在新明朝野的威望,也小看了漢王一脈數十年的積蓄和布置,更小看了遍布天下白蓮教民的巨大支持力。
李宣在出兵一個半月後,兵臨燕京城下。
燕京,已經成為一座孤城。
在兵臨燕京之前,李宣秘密派徐鳴兄妹,還有烏雲琪琪格,各自帶領一些武藝高強的手下潛入了城中。目的是,打探和保護朱瞻靈、柳如是、嗎依努爾還有朱瞻寧的安全,當然,也有德宗夫婦。所幸,燕王並沒有難為朱瞻靈等女,當李宣成了氣候、大兵壓境的時候,他再想到要以四女脅迫李宣的時候,四女已經失蹤了。
當然,還在燕京城中。隻不過,躲入了朱妍然在城中的一處秘密府第的地下室中。
漢王一脈當真是為了謀反下了大功夫。朱妍然派出漢王府的大總管朱安,居然在燕京周邊挖掘出了大量的火器,看來,漢王早就有了兵臨燕京城下逼宮的準備。可惜,這一切,都徒為李宣做嫁衣了。
說句實在話,李宣原本就沒想攻城,就是想困死燕王一黨。但朱妍然堅持認為,如果不給一點顏色,燕京城中的燕王以及滿朝文武定然不會在短時間內低頭。故而,李宣下令,萬炮齊發,炮轟燕京城。
……
十日後。燕王自殺。滿朝文武抬著燕王的屍體出城投降。
十五日後。李宣接受了萬民朝表,還有百官勸進書,公然登基做了皇帝。改國號為新唐。立朱瞻靈為皇後,柳如是為懿貴妃,朱瞻寧為寧貴妃,徐研為英貴妃,朱妍然為慧貴妃,烏雲琪琪格為武貴妃,嗎依努爾為香貴妃,蕭月為令貴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