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章 傳國玉璽和北疆總督(1 / 3)

朝廷的使者還沒有派出去就有來自北疆的飛馬奏報再次呈到了朱祁鈺禦案上,韃靼的實際控製人孛來呈報了文書,希望朝廷發還麻兒可兒汗,作為回報孛來願意奉上蒙元殘部一直世代相傳的傳國玉璽……

傳國玉璽,在中國大地上傳了千年的帝王象征,得玉璽者得天下,如果沒有傳國玉璽就算是誰坐了這個天下也會被世人嘲諷不正宗。

抱歉,大明皇帝傳位近百年就沒有那個在中國大地曆朝曆代爭搶的傳國玉璽,見都沒見過。

元亡明興之際徐達大軍直抵蒙古大都也就是北平時,元順帝敗退漠北時有傳言帶走了傳國玉璽之後一直在北元主和韃靼部首領之間傳承,而也正因為捂著這個寶貝韃靼一直與明朝叫囂著正宗與否的問題。

蒙古是不是真的捏著那個傳國玉璽呢?恐怕隻有天知道了,因為這是個在後世數百年後也沒有得到各方一致肯定的問題。

而麵對傳國玉璽問題大明開創老朱和尚也有自己一套辦法,那就是讓人刻了好幾個玉璽出來傳國用~

其中有一方玉璽還在魔皇進南京時被朱允炆給帶走了,去向又是不明。而魔皇也依葫蘆畫瓢照著他老子那個辦法又找人刻了一方玉璽傳國用。

經曆了這麼幾次波折後,對於韃靼手裏捏著的是不是秦朝時候傳下來的玉璽,以及大明還要不要這一方玉璽,在大明朝其實掀起的波瀾也並不是那麼大。

玉璽而已,這麼多年都這麼過來了,沒有那一方玉璽就不傳國了?刀把子裏出皇權!如果這還不夠,就加上槍杆子和炮撚子。

朱和尚雖然沒念過師範本科可是在理解“軍事實力才是穩固江山”的道理上絕對甩了某人大幾百年,有了朱和尚打樣在前,後麵的子孫根本沒得空搭理韃靼的“獻寶”策略。

“傳國玉璽而已,很稀罕嗎?”朱祁鈺坐在龍椅上對於奏報給出了自己的答案:“差人回複韃靼使者,朕不認為他們手裏的傳國玉璽是真 的,就算是真的也不在乎。秦朝總共才經曆了多少年?幾代人?還始皇帝呢!”

“我大明已經曆任七帝近百年,會稀罕那個短命王朝的玉璽嗎?告訴孛來,願意送來朕就當作收了件古物,閑時來出來把玩一下,不願意送來朕也不在意,別想拿那個舊貨來要脅朕大明朝廷。”

按照後世分析,傳國玉璽有幾大特征,辨別真假要看這幾個特征全都符合才對,但是在曆朝曆代中傳國玉璽出現過多次真假難辯的情況,也就是以假亂真搞掉包之類的事情,最後真真假假到了元代都很難說清楚了。

根據最早的玉璽出處,是秦朝嬴政安排宰相李斯刻了這麼個玉璽當作皇權的象征。秦二世而亡,秦二子嬰將玉璽獻城時一並給了劉邦作為信物,也就是劉亭長有了傳國玉璽這個概念的基本憑證。

西漢末年王莽躲過了飛向他的玉璽,也正因為這樣玉璽被砸缺了一個螭角後來用金子補了缺口。

再之後綠林軍破王莽新朝,玉璽歸了劉玄。赤眉軍又滅了劉玄,玉璽又到了劉盆子手上。

而東漢劉秀派出名將平了赤眉軍後得到了玉璽,因此有了玉璽比較詳細的特征記載:用料為“藍田玉”,上刻“受命於天,即壽永昌”,螭角用金補了一塊。

再到東漢末年,有明確記載的就有孫堅、袁術、曹操等人做過玉璽的經手人。曹丕篡漢後又在玉璽上刻了“魏所受漢傳玉璽”,這成了玉璽上的第四個特征。

再之後就是五胡亂華的十六國時期了,匈奴人的前趙太子將傳國玉璽獻給了羯族後趙明帝石勒。石勒得了玉璽後又讓人在玉璽上刻上了“天命石氏”四個大字,這個時候的傳國玉璽看起來更像是被遊客塗滿鴉的……傳國玉璽了。

然後是石閔滅後趙,鮮卑慕容氏殺了石閔得到一塊傳國玉璽,可差不多時間東晉聲稱傳國玉璽被石閔手下蔣幹帶來東晉求援後被調了包,但據傳這塊玉璽上刻的是“授天之命,皇帝壽康”,與秦時玉璽刻字不符。

再之後這兩塊傳國玉璽幾經其手,直至劉寄奴破長安滅後秦拿到一塊傳國玉璽。但這塊玉璽上刻字用的是陽文,與之前記載使用陰文又不相符,所以一下子跑出來了第三塊傳國玉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