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章 石彪(1 / 3)

正所謂伴君如伴虎,一不小心自己都沒搞清楚狀況就會被皇帝給弄死弄殘嘍。皇帝這一句話,無論朝廷裏的文武百官還是宮裏的嬪妃、內侍都會絞盡腦汁猜測一番。

這是對監察禦史不滿?不能呀,前幾年這些掛監察禦史銜的在周忱指揮下四處奔走,為了大明朝的財賦增長做出的貢獻是有目共睹的,朝廷隻升了周忱沒有升這些人已經讓人覺得是刻薄了些。

那這是對鬆江府還是對遼東不滿?

鬆江府下的上海縣曾經是出海和登陸的良港之一,上海上海,不就是因為從這裏上了海才叫上海的嘛!如果不是因為有艦船從上海出海、登陸,上海就是一個破漁港子,從頭到尾就散發著普通小漁村一般的經久不散的魚腥味。一遇到梅雨季節,整個漁村裏的人不但沒心思看濛濛煙雨,還要擔心自己家的茅草房子因為太過潮濕而發黴長出毒蘑菇出來。

沒道理是上海,水師在崇明島上修建了補充基地和防禦措施,並沒有聽到說在上海、崇明兩地有什麼大的擴港動作,至少現在沒聽說過。那麼這次真的就隻是因為問案?

又或者,遼東的曹義那幫人好久沒挪過屁股了,把遼東經營的如同自己家的後院一般,皇帝惱了?要用這個由頭動一動遼東的官僚體係,而鬆江府隻是被拉出來陪綁的嗎?

對,這個原因更充分些,更符合皇帝的性子才對。哪有皇帝能夠受得了臣子做大的,曆朝曆代殺功臣的事情多了去了,越是功勞大的,雄踞一方的,越是引起皇帝猜忌。對,一定是曹義那老貨,遼東那一票人引起皇帝不滿了……

朱祁鈺並不知道自己一番為國為民的憂慮換來了朝廷內外的各種猜測,甚至流言很快就遍布京城。

畢竟景泰皇帝的行事作派與本朝曆代皇帝都有很大的不同,要說對百姓仁慈,仁的有些過了。被後世稱為明仁宗的洪熙爺在仁慈方麵也是有限度的。

當年安葬魔皇永樂爺時,陪葬的活人妃嬪、宮人可不在少數,那可都是磕頭求過這位仁宗皇帝的。那麼多人就這麼被活埋了,還不就是仁宗爺一句話,哪怕一個眼神就會有大臣跳出來找出一萬種理由來阻止活人殉葬的陋習了。

沒有,完全沒有!

這位景泰爺一登基出手就恨辣到位,組織對抗外敵的同時還不忘記出手收拾了朝廷內外一番,多少勳貴都因此遭了殃。

就比如說那個誰誰誰…騎手衛那個百戶叫個什麼的?哦哦,朱忠!怎麼就敢在景泰爺剛登基不到一個月就上奏參劾一幹大臣呢?雖然是大多都是土木一役陣亡的人,可那都是重臣呀!而且這個朱忠還毛發未傷,這就很耐人尋味了。

當時被參劾的成國公朱勇、修武伯沈榮雖然因為戰死了沒有受到朝廷再度追究,但他們的後人襲爵問題不也一直沒解決嗎?就這麼一直拖著,讓他們子侄都去軍中曆練…練你妹呢練,咱大明朝從來就沒這個規矩不是。

顧興祖那貨就更加倒黴了,雖然土木一役沒死掉,同樣被參劾後至今還在一線邊塞苦苦打熬。要說這貨也是該,什麼破事都沒少幹,自己下屬的妾室都要霸占。霸占就霸占吧,給人家正妻一份值當的家產不就完了?小妾而已,與驢子有什麼分別,都是能用的時候拉出來騎騎,高興的時候你趵蹶子都沒關係,不高興了嘛……最近流行那什麼…驢皮阿膠?

就為了這麼些個破事情弄壞了自己的名聲不說,在年輕的景泰皇帝那裏掛上了號,這輩子怕是沒機會再翻身了。

就這,他顧興祖還隻得苦熬,但凡敢有半點紮刺試試,爵位還想不想傳下去嘍?就算自己想撂挑子不幹了,家裏妻兒也不能幹。

張懋那小子就走了狗屎運了,明明自己老子張輔在土木之役也屁大點用沒派上居然他還能安安穩穩襲了爵。也是,張輔之前的功績實在太大了,僅僅數度平交趾這份功勞就曾經讓朝廷都不得不調他回京奪了兵權,可見這狗皇帝也是看人下菜單,柿子撿軟得捏。

張輔的二弟張輗到現在官也沒升上去,本來已經升到中軍都督府右都督負責宿衛工作了,據說因為升到前軍都督府右都督的老三張軏“驕淫不奉法,嚐私宮家奴二人。”的原故,不得寸近。

張軏也是自己找事,本已經身居高位,因為這點事情這次也被貶到遼東去了…又是遼東不是,所以這個遼東哪,咳咳咳,那啥啥,家裏鍋上還燉著羊肉,先走了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