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1章 雪國快車(1 / 2)

乾清宮裏,朱祁鈺的案頭上寫著一個個人名的小紙片被鋪開攤在了上麵,文臣、武將、太監、世勳貴胄被分開陣營羅列方便朱祁鈺隨時取用。

輿圖上早已經貼滿了小紙片,任誰一眼看去就能明白皇帝陛下這是在對各地的人員安排做出重大調整。

按照宣德朝以來的舊製,地方重鎮將由文官擔任提督守備節製文、武,由武將出任一鎮總兵直接掌軍事力量,再有一位太監或者勳貴鎮守,由此形成三足鼎立的勢力格局避免一家獨大成為地方門閥。

朝廷的這種配置說來說去就是防人,防止一家獨大,防止地方成為某一人某一家的地盤,從而重蹈燕王靖難一般的覆轍。

人多了,遇到問題會議不斷卻就是議不出個所以然來。人少了,就一定會容易出現獨斷專行的情況,時間一長沒二心的也有二心了。分權,說的容易做起來難。

正在朱祁鈺為了各地督、撫、鎮守位置傷腦筋時門外傳來急報,兩江總督、刑部尚書金濂有急報到。

急報,事情有多急完全出於奏報之人的立場。金濂寫下急報完全是因為翰林學士、工部尚書江淵這個小可愛借著這幾年地理天氣變化奏報說是“法司斷獄多枉,致傷和氣”這樣的話指責刑部,話裏話外更有攻擊江南為了財稅收益而枉顧法紀的行為造成了上天的不滿這才降下災禍。

拿自然災害對應朝政是古往今來一直存在的事情,本來這種奏折到朱祁鈺這裏也就是當做一個笑話來看的,但是金濂上奏折自辯反倒引起 了朱祁鈺的重視。

“嘖嘖嘖~”看著金濂的奏報中表述了兩江的財稅和刑名報告朱祁鈺也撓起了頭。

大景泰朝的官員裏麵而言繼周忱之後金濂算得上是一個懂經濟的,大力發展手工業、促進商業這也符合國家發展的需要。甚至於隻要技術、經濟達到條件,將小農手工業發展為商賈出資的集體手工業也完全不是問題。

人手不夠,就算有商賈想做資本家推進大明朝的資本主義萌芽進程也還不到時間。隻有大量的農村勞動力失去土地之後這種情況才會產生,而如果引導不好又將成為國家的災難。

江淵所謂的“法司斷獄多枉”這多少有些過分了,整體而言在俞士悅領導下的刑部還是在往好的方式發展的,某一些案件出現冤、錯也有其客觀原因。

“胡鬧,些許小事何至於此!”看過了金濂的奏報後朱祁鈺隨手將奏報扔在一旁,根本懶得去做批示。

相比較起金濂主動交待自己在江南這幾年的工作經曆,將自己的不足和成績擺出來一一說明而言,王文對於此類的批評反擊行為就顯得尤為惹眼了。

王文在給朱祁鈺的明辯奏折中寫道:“生民不安,皆貪官所到致,問一貪官去任,則一方獲安然?囑一貪官弗從,則從謗輒起,因而上章聳動,聖若欲臣委曲逢迎,受囑壞法,寧死而不為也?況老疾日侵,不堪任使,乞罷歸田裏”,那股怨念大有直衝九霄的意思。

兩相比較,高下立判。有時候朱祁鈺都在猶豫到底要不要按照承諾召回王文,還是直接就請他老人家回老家去得了。

王文跟陳鎰兩個都察院高官的兒子在景泰二年參加科考中被罷黜,兩人毫不猶豫的對著科考官就是一頓輸出。比起吏部王直的兒子王䆅因為考績從南京來北京時被吏部文選郎上書留在吏部工作時王直嚴詞拒絕來比,又顯得私心多了不少。

同樣是帶兒子,幾個人差異怎麼就那麼大呢?

難道…王直的兒子其實是隔壁家老王的?!

胡濙、王直年老體弱是真的,王文、於謙還能折騰幾年,江一寧這一批似乎一時還接不住朝廷的大事,好糾結呀!

甩了甩腦子,朱祁鈺努力將金濂奏折的影響從自己腦子裏甩出去,重新回到輿圖看看起了人員布置情況。

為了能夠盡快完成對外擴張而不會讓成長起來的朱見深產生不好想法的方式就是將一部分眼前的地皮留給朱見深去打,哪怕是菜已經上桌了也堅決不給它夾到碗裏來,更不要說把那塊地盤吃掉了——比如朝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