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很小的時候就特別喜歡聽爸爸媽媽給我講故事,從小時候的《小蝌蚪找媽媽》《白雪公主》還有什麼《佐羅大俠》的故事,一直到現在我都特別喜歡去收集這樣那樣的故事,每一個故事都有不一樣的情懷,都有各自的道理,古時候的人們,拿著四個字的成語編出一個故事,而這個故事也正是這個成語的中心意思。
與其說我是一個故事迷不如說我是一個傻傻的故事癡,在故事中我體驗著故事帶給我的生活之道,我拿著故事帶給的樂趣快樂的活著。
我常和朋友問詢著各種故事,像個長不大的孩子,那天我去北京辦事,路上和一個叔叔聊天,他問我去北京工作嗎?你知道社會的陰險嗎?我隻以為是的說我是一個故事大通,什麼道理都懂,因為我從小就是看著道理長大的,叔叔和我說,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是故事,你所閱讀過的不過是先人經曆過的罷了,其實你還是一個不懂世事的孩子而已!這個事情後來不了了之,我對他說的也是不以為然,然而,後麵發生的事讓我明白,我真的隻是一個孩子。
簡單來說我們從小在家庭、學校受的教育,都是做人要善良、正直,可當我們走上社會後卻發現世態炎涼,人情冷暖,我們純真的夢想開始在現實無情的牆壁前碰得粉碎,於是我們猶疑、彷徨,懷疑我們所接受的思想,懷疑做人之道是不是一種傻氣。
做人之本,是堂堂正正做人的精神脊梁,這個世界上最受歡迎、最受愛戴的那些人物無不是具有靈魂。武打小說之所以備受歡迎,其中一個重要原因,也正在於它歌頌了一種俠義精神,大丈夫有所不為,有所必為。
一個人在這個社會上要幹出一番事業,要真正懂得為人處世,要取得生活快樂。那是多讀幾個故事這麼輕鬆簡單呀。
但是我在懷疑偉人之所以成為偉人,他們與凡人有多大差別嗎?李白說:“天生我才必有用”。這個“材”,是什麼呢?才華?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