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新年莫過於除夕,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最早記載見於西晉周處的《風土誌》: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
“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團聚在一起,吃過年夜飯,點起蠟燭或油燈,圍坐爐旁閑聊,等著辭舊迎新的時刻,通宵守夜,象征著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這種習俗後來逐漸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寫有“守歲”詩:“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直到今天,人們還習慣在除夕之夜守歲迎新。
古時守歲有兩種含義:年長者守歲為“辭舊歲”,有珍愛光陰的意思;年輕人守歲,是為延長父母壽命。自漢代以來,新舊年交替的時刻一般為夜半時分。
在除夕守歲後第二天將迎來的是新年的第一天,新年的初一,人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去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種多樣,有的是同族長帶領若幹人挨家挨戶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幾個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賀,稱為“團拜”。由於登門拜年費時費力,後來一些上層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貼相互投賀,由此發展出來後來的“賀年片”。
春節拜年時,晚輩要先給長輩拜年,祝長輩人長壽安康,長輩可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壓歲錢有兩種,一種是以彩繩穿線編作龍形,置於床腳,此記載見於《燕京歲時記》;另一種是最常見的,即由家長用紅紙包裹分給孩子的錢。壓歲錢可在晚輩拜年後當眾賞給,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著時,由家長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頭底下。現在長輩為晚輩分送壓歲錢的習俗仍然盛行。
我記得那年過年,我們一家人也是和往常一樣,臉上絲毫沒有過年的喜悅,這都是讓我影響和照成的呀!新年第一天,我也是早早的起床了,在我們家鄉有一種習俗叫做起五更,在我們這裏不像別的地方那樣在半夜裏迎接新年,而是在第二天的淩晨四五點進行,一家人起來後在院子裏點燃一把篝火,一家人圍著篝火轉幾圈,家裏麵有小孩子的,大人還會用手在他脖子處往高吊一下,在我們這裏俗稱‘拔蔓菁’也就是蘿卜的意思,寓意著來年可以長高個的意思。然後家裏人會在院子裏麵放爆炸,過後在家裏擺一些水果糕點,就等待迎接拜年的人了。
那天早上一套程序下來,我就準備出去拜年了,畢竟我是小輩要在新年裏去姨姨舅舅家走走拜年。就當我去了我姨家的時候我遇到了我三姨家的表哥,他也是來我大姨家拜年的,我們首先哥兩相互說些新年快樂的話,然後就一起走進我大姨家了。說實話,我不喜歡過年拜年,因為去了以後除了一些新年賀詞外我說不出什麼來,再說那個時候我又是那個樣子的,就更加不願意出門了,看著大姨和我表哥的交談,我隻是在旁邊坐著慢慢的喝著手裏的水,一會時間大姨家又來不少人,我和我表哥就先告辭出去了,我還要去我舅舅家,而他要去我家給我爸媽問好。就這樣我們分開了。
等到我從我舅家回來以後,我發現我表哥盡然還在我家坐著,似乎和我爸再聊一些關於我的事情,我走進去細細地聽著他們說著,莫非就是說一些我這麼長時間的事情,說著到處求醫卻找不到病根。這時我表哥說了一句,要不去北京吧,哪裏是中國的首都,每年到哪裏求醫看病的那麼多,不是都可以治好麼,為什麼不去試試啊。說到這個時候我們也是一下子好像頓悟了,對啊!可以去北京啊!
我表哥說他要十五的時候去,說是回去上班了,那天正好和我們一起去,去了有個照應,在說他認識的人多路也熟悉,況且在哪裏那麼長時間了,還租了房子。就這樣我們決定了十五去北京的計劃。
這個年過得是十分的壓抑,不過唯一的好消息和期盼就是十五去北京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