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戰國時代,大爭之世,名將輩出,初期有吳起、樂羊、孫臏、龐涓等,後期更是有白起、李牧、王翦、樂毅等。可以說是個將星璀璨的年代,而且,後世還評出了戰國四大戰神,也就是四大名將,他們應該是白起、李牧、王翦、孫臏。而從史書來看,前三位的戰爭功績和能力那是不用說,當之戰神很恰當。但是,廉頗在史書上並無顯赫的戰績,也沒有出神入化的戰法,他憑什麼能夠入列四大名將?其入榜顯得有點牽強,分析來看,具體理由如下:
首先,戰功上:不配。
名將之所以成為名將,必然有耀眼的戰功和百戰百勝的威名,而這一點,白起、李牧、王翦都十分的顯赫。白起一生無敗績,每次打仗都是大量斬殺敵軍,尤其是長平一站,更是全殲趙軍,最後打得列國陣痛,提到白起都害怕,戰神之名最名副其實。而李牧在與匈奴等少數民族戰爭中大顯神威,而且多次打敗秦國鐵軍,是當之無愧的名將。而王翦擅長打大仗、惡仗,更是滅掉強國趙國和楚國,名將之名實至名歸。但是,反觀廉頗,拿的出手的戰績幾乎沒有,在長平之戰之前基本是小打小鬧,還被打得像烏龜一樣不敢冒頭,而且還是趁齊國被樂毅打殘艱難複國後才取得的一些戰績,再就是打燕國,也沒什麼可稱道之處,就連最後跑到國外,也是一事無成。在戰績上甚至遠遠不如吳起、樂毅、趙奢等將領,所以說,從這一點看,廉頗根本不配為四大名將之稱號。
其次,兵法上:不行。
作為名將,沒有出神入化的兵法奇謀是肯定不行的,也就是說,名將都是用智慧在打仗,用謀略在取勝。比如說白起,特別善於兵法,每戰都能打出新亮點,而且善於偽裝,善於分割包圍,善於迂回……可以說是兵法取勝。而李牧也對兵法布置,應敵,很是擅長,能夠以很小的兵力取得很大的戰果,尤其是不戰而屈人之兵,乃是兵法之最上乘的,因此,其作為名將很是恰當。但是,從廉頗來看,看到的隻有勇猛和順風仗,你看廉頗最擅長的是什麼?穩紮穩打,深挖狗固守,步步為營,一寸一寸往前打,基本上兵法在這也沒什麼作用,打的都是老實仗,都是蠻仗,不說跟前三位比吧。就是跟龐涓、孫臏等相比也是有差距的。所以,其出神入化的兵法方麵根本不行,無法站在戰神的高度。
再次,冒險上:不能。
廉頗最能說明問題的是,瘀與之戰,趙王本來想的是讓廉頗出戰,可是,廉頗是怎麼回答的,說什麼道路艱險,補給困難,而且最終的結論是,這個仗很難打勝,去了可能就是白白送死。而這就可以看出其無能的表現,這一點連趙奢都不如,所謂狹路相逢勇者勝,連冒險的精神都沒有,還怎麼稱作名將呢?
最後,在胸懷上:不稱。
一個千古名將沒有胸懷那也是枉然,也是不相稱的,你看龐涓,心胸狹窄,所以注定不是什麼好的將領。而四大名將裏麵,論胸懷,白起對下屬的表現是最為成功的,其在作戰時也開始培養年輕將領,就連王翦也離不開白起的培養,這使得在白起死後,其下屬都能獨當一麵。而李牧心中裝有天下,對自己的功名得失看得很是輕淡,從來也不會為此斤斤計較。而反觀廉頗,有兩件事足見其胸懷狹小,不稱名將之名:其一,與藺相如的糾葛,雖然負荊請罪最後成為一段佳話,但是從這個典故也可以充分看出廉頗這個人的胸懷狹小,當藺相如高升後,廉頗很是不服氣,還在背後說人壞話,有小人之嫌;其二,趙王命樂乘到軍中代替廉頗,而廉頗很是不服氣,雖說是對朝廷、君王失望,但是更多的還是考慮到自己的位置,自己的官爵,最後還直接帶兵攻打樂乘,被迫逃走他鄉,死在楚國。所以說,廉頗從這一點來看,與名將之名也是極度不相稱的。
真的不知道,廉頗到底憑什麼位列四大名將之列?後世在評價名將時為什麼把廉頗算在內?難道是因為其典故比較多,比較出名?但是,其頂多算一個忠勇有加的將才,離名將確實差的太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