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章 蛛絲馬跡,中風隱疾!(1 / 3)

第161章 蛛絲馬跡,中風隱疾!

見四人互相見禮後,趙鈺方才道:

“狄仁傑,李元芳聽旨!”

狄仁傑和李元芳聞言,連忙一撩官服,跪倒在地。

“臣狄仁傑\/李元芳恭聽陛下聖諭!”

趙鈺鄭重道:

“即日起,命狄仁傑為輯事府明鏡司副督,李元芳為明鏡司參將,負責協助處理淳於慶一案!”

說罷,他看向四人。

“望諸卿齊心協力,盡快偵破此案。”

感受到趙鈺對淳於慶一案的重視,以賀拔允為首的四人齊聲表態道:

“臣等絕不負陛下所托,定將此案查個水落石出!”

等到四人回到輯事府衙門,各自坐定,賀拔允喚來小吏,將卷宗取來,給狄仁傑兩人過目。

過了好一陣,見狄仁傑與李元芳看完卷宗,賀拔允方才問道:

“懷英兄,不知你對此案有何看法?”

無論是他,還是李儒,都能看出狄仁傑身上的不凡來。

哪怕此人時常將笑容掛在臉上,但他與李儒都有一種直覺,這狄懷英絕非易於之輩!

尤其是李儒,狄仁傑給他的感覺更為明顯,見到他就如同見到了賈詡賈文和一般,都是那種臉上帶笑,懷中揣刀的笑麵虎。唯一細微的區別,是這狄懷英更為威嚴,而賈詡則更為隱忍。

更何況,能夠被陛下所推薦,足以證明此人的能力來。

陛下的眼光,如今在朝中那可是有口皆碑。

至於另一位李元芳,顯然是充當護衛的角色。

將卷宗放到書桌上,狄仁傑方笑著朝賀拔允和李儒拱了拱手。

“兩位大人,懷英在這卷宗中細細看了淳於慶的出身,才知道他在京營中擔任治粟都尉已有近五年時間,甚至遠早於陛下登臨大寶。隻是下官有些疑問,在陛下未登基前,這淳於校尉屬於哪個派係?”

“此人昔日投靠反王,隻是陛下誅除反王後,為朝局穩定著想,隻誅首惡,餘從不問,才讓這廝逃過一劫。”

賀拔允沉聲道。

坐在一旁的李儒眼中現出思索之色來。

這狄仁傑乃智謀之士,絕不會無的放矢。隻是一時間,他也想不出對方的目的是什麼。

狄仁傑略顯富態的臉龐露出幾分笑意,道:

“下官在陛下身旁聆聽教誨時,王樞密曾進宮麵聖,言及前反王謀士吳逸之迷途知返,願意為陛下效力。那吳逸之昔日乃反王心腹,想必知道淳於慶底細,兩位大人何不找機會問一問對方?淳於慶隨陛下南征時,陛下剛重掌大權不過三月時間。時間太短,淳於慶應來不及徹底改換門庭,不如兩位大人先從這個線索查起?”

聽到狄仁傑說完,賀拔允和李儒頓時兩眼放光,有種茅塞頓開,恍然大悟之感。

他們怎麼就沒想到這一點呢?

看到了偵破案件的曙光,李儒瞬間幹勁十足。

“本官與文和關係頗好,明日早朝之後,本官便去與文和說明此事。”

狄仁傑卻說道:

“以下官看來,李大人還是莫要出麵為好,隻需書信一封,讓一下人送到賈大人府上便是。反王雖除,但陛下為穩定朝局,對反王黨羽網開一麵。如今朝堂之上,不知有多少昔日黨羽與此案有關,因此有些調查還是在暗中進行為好。”

李儒微微一愣,苦笑道:

“還是懷英兄思慮周全,也罷,就按懷英兄說的來!”

狄仁傑看向賀拔允,拱手道:

“除此之外,懷英還想請賀拔大人高調宣布,讓懷英全權負責調查此案。”

賀拔允疑惑道:

“從方才隻言片語,便可知懷英查案之才,遠在本官和李大人之上。隻是本官疑惑的是,為何懷英方才說要暗中調查,此時卻又要高調查案?這豈非自相矛盾?”

李儒也讚同的點點頭。

這也是他的疑惑不解之處。

狄仁傑笑著解釋道:

“兩位大人有所不知,暗中調查隻不過是為了查清楚,在陛下登基之前,那淳於慶與朝中哪些人相勾連,但這些信息是從吳逸之口中說出,還需進行驗證方能成為證據。因此來一次撥草尋蛇,隻有讓對方感到緊張,甚至動起來,我們才能找到對方破綻,然後進一步縮小目標範圍,最後從中找出證據,將其繩之以法。”

賀拔允聞言,不由撫掌歎道:

“懷英探案之能,本官心服口服。也好,此案就交給懷英你全權處理,本官和文優給懷英你打打下手。隻是,懷英的安全,需不需要本官請陛下加派人手保護?”

“多謝大人信任!”狄仁傑向賀拔允拱手道,“至於自身安危,有元芳在身旁,懷英自不會擔心。更何況,神京乃天子腳下,首善之地,誰敢造次?”

“好!李參將,狄大人的安危本官就盡數托付給伱了。等到偵破此案,本官和李大人親自向陛下為你二人請功。”

身披鎧甲,身形瘦削,一臉堅毅的李元芳抱拳道:

“末將必不負大人所托!”

看著狄仁傑和李元芳離開的背影,負手而立的賀拔允忍不住歎道:

“陛下目光如炬,竟能找到這等英才,實在是朝廷之幸,大楚之幸!”

僅憑今日寥寥數語,賀拔允就能感覺到,那狄仁傑的才能遠超自己,但對此,他卻沒有絲毫嫉妒的感覺,有的,隻是對大楚再添一位能臣的感歎。

李儒走到賀拔允的身旁,開口道:

“懷英有宰相之才,但無聖上識人之明,他的才幹也無施展之處。隻要有聖上在,我大楚定能實現昔日太祖也未曾實現的宏圖霸業,混一天下,一統四海!”

他的話語中,充滿了對趙鈺的信心。

“文優所言,也是我心中所想!”

對於當今聖上的聖明,賀拔允同樣有著絕對的信心。

“隻是這大楚英才猶如滄龍江中過江之鯽,不可勝數。你我若是不努力,恐怕哪一天就要被拍死在沙灘上了。若是等到陛下一統四海那一天,你我不能位居群臣之列,豈非終生之憾?”

兩人對視一眼,紛紛大笑起來。

…………

炎鳳元年六月初,暑氣見漲的神京城外,趙鈺再一次見到了孫思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