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章 周瑞:陛下花錢也太大手大腳了……
求賢詔,遍觀華夏曆史,並不少見。
無論是漢高祖劉邦,漢武帝劉徹,亦或是魏武有遺風的曹操,都頒布過求賢詔或求賢令,旨在為國求材,攬天下英才為己用。
在科舉製尚未產生的隋唐之前,求賢詔是對察舉製的一個重要補充。
因為察舉製是各州府長官向中央朝廷舉薦人才,自然而然的,人才的解釋權就落到了這些地方要員手中。
近水樓台先得月。
優先被舉薦給中央朝廷的,自然是和地方要員關係親近之人,譬如好友師門,譬如弟子晚輩。
這樣做,雖能大大節約朝廷選材的成本,但隨之而來的,就是被舉薦人和舉薦人之間的強綁定,最終導致世家門閥的興起。
門閥子弟有師門長輩看顧,哪怕才學稍弱,也能混個一官半職,反觀平民百姓和寒門弟子,想要更進一步,卻是難上加難。
求賢詔的出現,就是為他們打開了一條臨時的晉升通道。
不止是華夏,在這個世界,也麵臨著同樣的問題。
楚國曆任皇帝,幾乎上位之後,都發布了求賢詔。
甚至,因為這個世界諸子百家極為興盛,天下人才中,有近六成出身於此,因此問題顯得更加突出。
隻是由於諸國紛爭不斷,才將這個問題暫時遮掩了下去。
但出身諸子百家的臣僚彼此聯係,在朝堂上自成一派,為了自家學說互相爭鬥,對於整個國家而言,顯然是不利的。
一方麵阻礙了國家的發展,另一方麵更隱隱威脅到皇權。
齊國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
王匡身為皇帝,在一些大政方針上,甚至要谘詢佛門【大菩提寺】的意見。
這對於唯我獨尊的皇帝而言,顯然是無法接受的。
因此,趙鈺在有了自己的基本盤,掌握了軍權後,要做的,就是把人才的解釋權和選拔權盡數收歸中央朝廷。
於是,便有了今天朝會上,趙鈺借著淳於慶一案,向兵部發難,順帶著提出選拔人才,將察舉、求賢和科舉這三張牌一並打出。
趙鈺之所以這樣做,是有講究的。
這個世界雖然發明出了紙張,但好紙難求,因此大部分典籍都是用竹簡或帛書進行記錄。
竹簡沉重,帛書易腐,遠不如紙張來得便捷,也不利於文化的傳播,知識的推廣。
因此在造紙術完善,印刷術推出之前,趙鈺隻是將科舉製度提出來,讓朝中眾臣有個心理準備。
這也是趙鈺為何如此重視墨家的原因。
哪怕是真要開科舉,也是在神京周邊範圍內小規模的試行。
在紙張大規模普及前,察舉和求賢才是趙鈺獲取人才最重要的途徑。
殿中百官,聽到趙鈺所言,紛紛愣住。
察舉他們懂。
讓地方主官為朝廷舉薦人才,一方麵能為國出力,一方麵也有利於拓展自身人脈,朝廷和地方也算是各取所需。
求賢他們也懂。
朝有梓進,野有遺賢,求賢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擴大朝廷選材的範圍,對朝廷而言,是件好事,他們自然不會反對。
隻是,這科舉又是什麼?
大部分文武百官臉上,寫了一個大大的“懵逼”。
早就被趙鈺提前告知,心中有所準備的狄仁傑起身上前,拱手道:
“陛下,您的意思是,以考試來確定對方是否是賢才?”
趙鈺微微頷首,讚許道:
“懷英所言,正是朕心中所想。不錯,分科取士,舉賢才而用之,此,是為科舉。”
禮部尚書曹奐猶豫片刻,方才皺眉道:
“陛下本意雖好,但若科舉實行,舉國上下,必然應考者眾,又如何來界定對方是渾水摸魚的庸才,還是朝廷急需的賢才呢?”
趙鈺哈哈一笑,道:
“曹卿放心,朕今日既然提出來,自然有所考慮。依照察舉之法,將參加科舉之人盡數集中起來,以策論考之,以分數衡之。分高者,才高;分低者,才低,如此而已。”
察舉製,也有考試這一環節,用以測試對方是否真有才學,能為國所用。
隻是隨著時間的流逝,這個環節逐漸成了走個過場。
考官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隻要你能答個大差不差,馬馬虎虎,就算是過關了。
戶部尚書周瑞出列奏道:
“陛下,若科舉一出,這世上想要入朝為官者,定然景從雲集。其中,不乏有大才,但也定有小人,妄圖渾水摸魚。期間所需花費,定然不菲。”
組織一場全國性的考試,其中所需要花費的人力物力,絕對是一個大數字。
戶部這半年來好不容易喘了口氣,褲腰帶不用勒這麼緊了。
要是來這一遭,恐怕又要過上苦日子了。
“人力,人才,技術,此三者,乃爭霸之本,不容有失。為國選材,這點代價,朕還是承受得起的。科舉一事,事關重大。朕知道其中輕重,不會貿然在全國推行,暫時隻在京都府周圍諸府試行。”
知曉這位老丈人是想為自己省錢,趙鈺頓了頓,又笑道:
“國丈放心,此次南征大勝,緬國賠償我朝金銀珠寶合計近三百萬兩,用在科舉一事上綽綽有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