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農村想要發展起來很容易,第一要因地製宜,適合發展什麼發展什麼,不能盲目上項目,比如咱們這溫度達不到,你非要種榴蓮,肯定會失敗,咱們這土壤肥沃,你非要種土豆,效果肯定不好。”回來的路上,車上隻有周伯名一個人,陸天順就敞開來說。
“這個是當然了,你不說我也知道。”這類的話周伯名聽的多了,誰都會說,關鍵是因地製宜發展什麼。
“第二就是要持之以恒,不管什麼產業,都要有培育發展的過程,不能盲目的大幹快上,一兩年就指望成功。”這時候陸天順說的才是幹貨。
在官場裏也算是混了這麼長時間了,陸天順對於領導們的心理也算有所把握,你說這個產業要三五年才能見效,或者說從小到大發展需要三五年時間,大多數領導都等不上,也沒有這個耐心,用不了三五年可能他就要走了,或者說他當年都想拿去給領導彙報當政績用,你三五年才見效,他咋給上麵領導彙報。
不錯,有的產業當年或兩年就能見效果,比如養殖速成品種或種植生長期短的經濟作物,這個倒是見效快,但這個產業需要培育發展的過程,先小規模投資,看到效果如何,然後根據情況再持續擴大,不管是資金、人手還是市場,都需要這個過程。
但領導們照樣沒這個耐心,你一年才養二百頭豬,那才能創造多少雞滴屁,直接兩萬頭,他們肯定不考慮這個市場風險,反正虧了又不用他們自己拿。
“然後說到第三,其實也是最關鍵的一點,就是你要試錯的成本,不管發展什麼產業,都有可能失敗,你要有承受失敗的能力和東山再起的資金,這才是最關鍵,沒有這個,發展什麼都會是一錘子買賣。”陸天順笑著說道。
很多人不重視這個,或者根本不去想失敗的可能,卻不想想,比起按部就班的上班,做任何生意都是有風險的,沒有做好承擔風險的準備,就很容易一蹶不振,特別是發展集體產業,還跟個人做生意有所不同。
做決策的人不一定會做生意,所以這才是各地都喊著要發展產業,卻沒幾個成功的原因。
“那你說咋辦?”一說周伯名也開始失去了信心,要照陸天順這樣說,幹脆別發展了。
“我說這麼多的意思是,不管發展什麼產業,都要耐心培育,比如種植水果,種植蔬菜,從小範圍開始,優選種類,起步就要高,等過幾年,技術也成熟了,市場也有了,看到賺錢了,其它村民自然也會投入,形成規模之後,再去上深加工項目,產業這不就發展起來了。”
“這個風險相對較小,隻是需要耐心,隻要品種選好,努力開拓市場,無非賺多賺少的區別。”後世肉類的價格漲幅不大,偶爾有猛漲猛跌,國家就會及時出手調控。
但水果和蔬菜的價格可基本上都是漲的,特別是冷庫興起之後,基本上就吃不到當季的水果。
“那總不能這麼多村,都去種水果吧?”周伯名有些心動,他還是想給村民們辦點好事的,再說了,他還等著接書記呢,怎麼不在這裏待四五年,應該能趕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