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智慧定律,打通人脈(3)(1 / 3)

現在時興“圈子”一詞,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活動圈子。現在有一種流行的說法,就是多接近成功者。你可以從他身上學到更多關於成功的經驗,你也會更容易接近成功。這就是我們對鄰裏定律的主動運用了。

★ 社交學提醒您:

對於蘊藏於鄰裏效應背後的社會感染機製,我們應當持分析態度,既要善於強化良性鄰裏效應,也要注意防止惡性鄰裏效應對自己和他人的影響。因此就必須要提高自己的理智水平。因為個體理智水平的高低,是決定其是否會受消極“社會感染”的重要因素。

換位思考定律:設身處地理解別人能給人好感

古希伯來有一個國王叫所羅門,是個令後世敬仰的“有道名君”,據說,也是有某些神力的傳奇君主。關於他有一個廣為流傳的故事。

一次,在國王辦公時,有一對老夫婦闖進來。老翁講他想要離婚,所羅門問:“為什麼?”老翁講出了若幹個理由。所羅門邊聽邊點頭,最後說:“是的,你是對的,你們應該離婚。”話音未落,老婦人強烈反對,說絕對不同意離婚。所羅門問她理由,她的“理由”比老翁還要充足。所羅門同樣邊聽邊點頭,最後說,“是的,你是對的,你們不應該離婚。”國王身邊的大臣見國王如此斷案,忍不住站出來反對說,“大王,你不應該這樣斷案,你這樣斷案是不對的。”所羅門同樣邊聽邊點頭,最後說,“不但他們是對的,你也是對的,確實沒有如此斷案的,尤其是作為一個國王。”

這個故事啟示我們在交往中“換位思考”的重要。所謂換位思考,就是要把自己設想成別人,以他們的角度考慮問題。很多時候甚至需要暫時拋開自己的切身利益,去滿足別人的利益。其實,利益在很多時候是互相關聯的,你能考慮別人的利益,別人也會考慮你的利益。

所羅門王成為西方世界智慧的象征,所羅門王在斷案時,不僅用心地傾聽,而且在聽的同時把自己想象成對方。所以,他是從另一個角度去思維,這就是所謂換位思考。而換位思考是有智慧的人所共同具備的素質。

因為所謂智慧在很大程度上是源於理解力的。一個人隻有具備習慣於換位思考的素質,具有過人的理解力才能去理解平時所無法理解的東西。而對方也才感覺到自己被尊重了。這樣,人家才願意與你交流與溝通。

美國的開國元勳傑菲遜有一句名言:“也許我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我一定舉雙手維護你說話的權利。”

換位思考到底是什麼呢?其實就是“移情”,去“理解”別人的想法、感受,從對方的立場來看事情,以別人的心境來思考問題。當然這樣並不是很容易做到的。

有時我們以為別人遇到了痛苦的事,我們就該安慰他(她),這樣會撫平別人的創傷。而實際情況卻不一定那麼簡單。

倩倩的丈夫忽然心髒病發去世了。料理完喪事,她疲倦且悲傷地回到家後,就開始麵對親友日複一日的關心詢問:“他是怎麼死的?”“你怎麼沒有及時呼救?”“之前你們夫妻吵過架嗎?”“天哪,怎麼會發生這樣的事!”還有“你要母兼父職,好好照顧小孩”的訓誨。

這些人的出發點當然是關心,但對處於情緒低潮的她,卻造成重大的傷害。後來她看到“來人”,就害怕起來。“我最需要的,是沉默的體諒,但卻沒有人給我。”她說。

在生活中,我們有時很想幫助別人,但是幫助別人隻有好心是不夠的。我們還需要一定的生活閱曆和體諒別人的能力。即使安慰也是需要技巧的。有時我們太急著給人我們的觀念、判斷和看法,卻忘了輸送真正的溫暖;太急於知道自己想知道的,卻忘了別人的傷口還沒好。

換位思考不但需要轉換思維模式,還需要一點好奇心來探求他人的內心世界。

真正的換位思考必然是一個“移情”的過程,要從內心深處站到他人的立場上去,要像感受自己一樣去感受他人。但不幸的是,許多人的換位思考卻缺少了“移情”這一個根本要素。他們或是站在自己的位置上去“猜想”別人的想法及感受,或是站在“一般人”的立場上去想別人“應該”有什麼想法和感受,或是想當然地假設一種別人所謂的感受。這樣的換位思考,其實仍局限於自己設定的小圈圈之中,絕對無法體驗他人真正的感受和思想。

★ 社交學提醒您:

人際交往中,我們要學會換位思考,隻有設身處地地站在他人的位置思考問題,才能化解矛盾、解決問題,營造良好的人際關係。你少一句抱怨,別人也就多一份寬容;你少一句刻薄,別人也就多一份輕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