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衣環球的交代正在按他自己的計劃進行著,汪吉元隻有耐心聽的分了。他知道,你要是連衣環球這點要求都不答應的話,別說是假煙工廠這樣的大案子,就連小小的案子他也不會說。甚至他幹脆像這些天一樣一言不發。你又有什麼辦法呢?現在惟一的辦法是耐心地聽他說,耐心地聽他擺自己的功勞、說自己的苦勞,等擺完了、說完了,不由他不說自己的問題。
那一年,三十出頭的衣環球是湯縣呂九莊的大隊支部書記,也是全縣最年輕的支部書記。“四人幫”垮台後,包產到戶的熱潮在農村大地剛剛興起。
縣裏公社的態度很明確,必須把歸集體所有的東西分下去,分到農戶手裏。連機耕隊都得解散,把拖拉機、大型收割機等機械全大卸八塊,你一隻輪胎、他一個發動機。農業學大寨的成果,全部大條田劃成小塊,按人頭分下去。麵對這一切,衣環球確實疑惑了。老毛爺說過,農業的根本出路在於機械化。通過幾年的戰天鬥地學大寨,呂九莊十之八九的田地都平整成了大條田,遠遠望去,像學生娃畫在圖畫本上的畫一樣,一方方、一塊塊,要多平順有多平順,要多整齊有多整齊。大拖拉機在大田裏一開,要多威風有多威風。轟轟隆隆一陣陣,一大塊條田就翻好了。春種秋收更是不一樣,播種機、收割機開進田裏,可頂幾十頭牛、幾百人。
過去皇天背上老日頭種,半個多月的種,如今一半天就種好了,你說快當不快當?過去頭頂烈日腳踩黃泥,彎著腰割田的苦日子要多辛苦有多辛苦。割一塊條田大的地,十幾個人少說也得十天半月的時間,可如今大型收割機轟轟隆隆往大田裏一開,三下五除二,隻用一兩個小時時間,全報銷了。可見,機械化確實是農業的出路,農民的希望呀。
可是,現如今要把三年大幹小田變大田的心血付之東流,把剛貸款購買的農機你一塊他一塊地分掉,還要把集體的貸款你一百他三百的劃到農戶的頭上。這是個啥章程啊?這不是後退,這叫啥?
衣環球又一次背著星星來到了他帶領全體呂九莊社員剛剛才開出的這一片大條田裏。原指望從今年開始,呂九莊的父老鄉親們該享享機械化給他們帶來的福氣了。原指望該到了真正兌現三年前他在全大隊全體社員大會上給全體社員承諾的時候了:“你們辛苦三年,眼窩裏淌汗、手心裏起皮,把兩千多畝荒地和三千畝小塊田開成了大條田,一個勞動日三毛錢的曆史過去了,今年我們的勞動日值最少可以升到三塊錢。”
這三毛錢和三塊錢是一個什麼樣子的概念呢?父老鄉親們過去辛苦一天掙三毛錢,如今辛苦一天可掙三塊錢,你能說這不是天大的好事嗎?可這天大的好事輪到祖祖輩輩受苦受累、缺錢花、缺吃少穿的呂九莊農民身上時,這政策咋就變了?按理說,這變也應該越變越好才對,怎麼能把剛變好的東西又破壞掉呢?
衣環球百思而不得其解。
衣環球像個鬼魂一樣,在黑暗的大條田裏轉悠。他雙眼裏閃著怨恨的、絕望的光,憤怒和羞恥感齧噬著他的心靈,也摧毀著他的思想。他進一步想,這絕不是黨的政策。黨的政策曆來都是順民心、合民意的,這肯定是縣裏、公社極少數人的意思,這些不為社員群眾著想的所謂黨的領導並不能代表黨。縣委副書記馬玉炳說得好,分田到戶不能一刀切,其他地區搞就合適,你呂九莊搞就未必合適。
怎麼辦?你衣環球是大隊支部書記,是呂九莊三千口子社員群眾的主心骨,你要拿出你自己的主意來。絕不能讓縣裏、鄉裏個別人說的話,把呂九莊多年來辛辛苦苦學大寨的成果化為雲煙。
對呀,馬玉炳副書記的話說得多好呀,包產到戶應該因地製宜,不能搞一刀切。馬玉炳的年齡比自己大個五六歲吧,可他的政策水平比我衣環球可是強多了。我為什麼不在因地製宜上做文章呢?
馬玉炳副書記的話,還沒有徹底使衣環球開竅。但有一點,馬副書記的話使他的心情平順了許多。
衣環球把身上的半新軍用皮大衣在身上裹了裹,順勢躺在了濕漉漉、潮乎乎的土地裏。他吮吸到了香甜的屬於生命的那種從土地散發出來的氣息。
突然間,他伸胳膊蹬腿,伸直了身子,雙眼透過黑沉沉的夜幕,仿佛看到這五千畝平展展的大條田裏堆滿了金銀財寶和黃澄澄像山一樣的糧食,還有高樓大廈、工廠、學校、醫院、幼兒園……
蒼天在上,五千畝土地做證,衣環球確實是一條漢子。他當呂九莊支書前,大隊的情況用幾句順口溜最能說明問題:“七高八低不成地,畝產量才有一百幾;一年的莊稼兩年苦,到頭來還哄不住肚兒皮。”也就是說,這裏的畝產量才有一百幾十斤,最高也就是兩百斤過一點。為了徹底改變這貧窮落後的麵貌,衣環球上任後就定出了“勒緊褲腰帶苦幹三年坡地變條田,趕學大寨戰天鬥地農戶糧滿倉”的呂九莊發展規劃。
在他的帶領下,大家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一塊塊肥沃的閑灘荒地和良田連成了大田,第一年用租來的推土機、拖拉機推翻出了近八百畝田,第二年又貸款平整好了一千八百多畝,雖說糧食畝產量還徘徊在兩百斤左右,可多開出來的近五百畝土地給呂九莊大隊帶來了近十萬斤糧食的收益。大家知道,雖然有些荒地很肥,可平整條田時不可能把肥土都保留在大田的表麵,所以這些地十之八九都是生地。在生地裏能長出一兩百斤糧食這已經是很了不起的事情了。拿支書衣環球的說法就是第二年產量就會上來,一來地種一年就基本上熟了,再給施點坡土、農家肥什麼的,這麼好的田哪有不長莊稼的道理。
社員們苦幹了眼、累彎了腰、流盡了汗,可也換來了不少實惠,遠的不說,那大條田雖好都是集體的,一部分社員還沒有看到它的希望。可這一年的勞動日值由前一年的一毛一分錢提高到了三毛一分錢,整整提高了兩毛錢。兩毛錢是個啥概念?莊稼人算得可清楚了,兩毛錢就是四個雞蛋錢哪!這對摳雞屁股換鹽穿衣服的莊稼人來說,那是一筆不少的收入啊!這到第三年更是了不得,大家的勁頭是更足了。到目前為止,把剩下的一千五百畝地全給平完了。大家都鬆了口氣,衣環球也長長出了口氣,這下可好了,“樓上樓下、電燈電話”,“種田不用牛、點燈不用油”的神話有望在呂九莊這塊土地上變成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