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英國:確保網絡空間優勢(6)(1 / 1)

《2010年戰略防務和安全評估報告》也計劃通過經濟有效的方式開展全球外交,開展高效、新型和靈活的外交活動,通過快速部署工作小組迅速處理危機,廣泛運用數字傳媒影響更多聽眾和觀眾;繼續支持BBC和英國文化協會開展工作,因為這些機構在提升英國的價值、文化和維護人權與民主方麵起著獨特作用。

2007年11月,一家名為“目擊中心”的網站開通。它自稱是全世界第一個以人權為主題的參與性媒體網站。網站是一個社交網站,任何個人都能上傳錄像、錄音或照片,向世界講述他們所了解的人權事件,催生積極的社會變革。“目擊中心”是由“目擊者”組織設立。這是一個非營利人權組織,利用錄像和互聯網技術引起公眾注意侵權行徑。成立“目擊者”組織的構想源於彼得?蓋布瑞爾。蓋布瑞爾是英國人,20世紀70年代初作為前衛搖滾樂隊“創世紀”的主唱出名。“目擊者”往往同時與12~15個人權組織結為合作夥伴,在1~3年內提供培訓,傳授如何使錄像成為維權工作中的一種重要手段。迄今,“目擊者”已經同70多個國家大約300個組織進行了合作。“目擊中心”網站上的錄像既有非常原始的鏡頭畫麵,也有製作精良的紀實性新聞作品。網站約有3萬用戶,有些人是信息提供者,有些則是訂閱網站的電子新聞通訊。網站現有英文、西班牙文和法文版,還將增加阿拉伯文、中文和俄文版。

2011年1月,由於政府提供資金減少,BBC國際台宣布裁員650人(1/4人手),決定停播6種外語的電台節目,中文部於3月25日停播所有普通話廣播節目,隻保留廣東話廣播,隻在網上提供多媒體內容。BBC的主要資金來源是用戶電視牌費,中文部等世界廣播服務的經費則由外交部全數資助。但是全球金融危機令英國經濟受到重創,卡梅倫聯合政府厲行緊縮政策,為減開支,BBC難逃厄運。2010年10月,英國政府決定削減資助金額16%,2014年將改由BBC的用戶電視牌費支付經費。英國國會議員就向外交大臣提出質詢。其解釋,隨著媒體環境變化,廣播方式也要改變,雖然取消短波廣播,但通過提供更豐富的中文網站內容,BBC仍可向中國大陸和5700萬海外華人提供資訊。

就在BBC即將停播中文廣播之際,有一條“BBC向美國政府申請經費”的消息在美國引發大討論,引起許多美國人不滿。美國媒體大罵政府“胳膊肘往外拐”,無視本國媒體苦苦等待財政援助,卻把納稅人大筆資金投向外國同行。但是,BBC申請的經費是用於對抗中國和伊朗的網絡管理,從某種程度上說是幫助美國推廣“自由民主”。鑒於BBC全球覆蓋麵廣,影響力大,美國政府認為投資“很值”。此前,BBC先後從美國政府旗下的國際發展基金領取450萬和29.3萬美元,用這些資金支持尼日利亞和緬甸當地的“媒體發展項目”。BBC國際部之前的重點滲透目標是尼日利亞和緬甸,如今則是中國和伊朗。

國防部《溝通戰略》網絡策略

2007年2月,英國國防部媒體與溝通總局完成了國防部的《溝通戰略》草稿。媒體與溝通總局下屬的溝通計劃局局長尼克?格爾領導編寫了這個文件。這份16頁的文件上沒有任何標識和署名,隻限於內部使用。

《溝通戰略》特別對互聯網的溝通作用提出見解,認為與新聞或廣告等傳統交流方式相比,公眾更加信任個人網絡,“互聯網已經取代傳統媒體,成為更受歡迎、更受信賴的信息來源。互聯網在這方麵的作用僅次於個人交往”。盡管“公民報道”(博客、手機照片和非專業人士拍攝的照片)本身還不是新聞渠道,但它正在成為重要的新聞來源。國防部有必要針對這些重大變化作出調整。“我們必須改變自己的溝通方式,更好地反映公眾的文化、觀點和期望。”該戰略提出一項建議,“我們……需要繞過可能會歪曲事實的媒體,直接向公眾傳達自己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