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學什麼比會什麼更重要(1)(2 / 2)

職場犯錯會影響到個人的前途,但不犯錯則可能永遠也沒有前途。如果你隻會做機械性的工作,不停地模仿他人,不追求自我創新、自我突破,認為多做多錯、少做少錯,你將很難有機會從工作中得到發展的機會。

在科學上也常常會有一些經常犯錯誤的人:

諾貝爾的一生和炸藥緊密相連,炸藥帶給他歡樂,也帶給他痛苦,帶給他責罵,也帶給他讚揚。

諾貝爾的父親就是一個炸藥愛好者。諾貝爾很小的時候就看見父親研究炸藥。父親研製的水雷曾被俄軍在克裏米亞戰爭中用來阻擋英國艦隊。由於父親經常換工作,諾貝爾所受的教育多半來自家庭教師。

17歲時,諾貝爾以工程師的名義到了美國,在有名的艾利遜工程師的工廠裏實習。實習期滿後,他又到歐美各國考察了4年,才回到家中。不久,父親從俄國搬回瑞典。當時正是采礦業發展的時期,對性能穩定的炸藥需求旺盛,諾貝爾決定改進炸藥的生產。

在諾貝爾之前,中國“四大發明”之一的黑色火藥早已傳到歐洲,但黑色火藥的威力不夠大。而另一種新的炸藥又是個“爆脾氣”,容易爆炸,製造、存放和運輸都很危險,人們不知道該怎麼使用它。諾貝爾的哥哥曾試圖製造出更好的炸藥,但卻沒有實用價值。諾貝爾和他的弟弟一起建立了實驗室,繼續哥哥的研究。經過多次的試驗,諾貝爾終於發明了使硝化甘油爆炸的有效方法,並取得了這項發明的專利權。

初獲成功之後,意外卻降臨了。1864年9月3日,實驗室發生爆炸,當場炸死了5人,其中包括諾貝爾的弟弟。這場事故不僅讓諾貝爾失去了親人,也失去了鄰居們的信任。再也沒有人願意他在附近辦實驗室,諾貝爾隻好把設備轉移到一隻船上。幾經波折,諾貝爾還是建造了世界上第一個硝化甘油工廠。

但這並不是故事的結尾。世界各國買了他製造的硝化甘油,卻經常發生意外的爆炸事故:美國的一列火車,因炸藥爆炸,成了一堆廢鐵;德國的一家工廠,因炸藥爆炸,廠房和附近民房變成一片廢墟;“歐羅巴”號海輪,在大西洋上遇到大風顛簸,引起硝化甘油爆炸,船沉人亡。世界各國對硝化甘油失去信心,但諾貝爾沒有灰心,而是去想辦法解決硝化甘油不穩定的問題。

男人成長法則

想要取得最後的收獲,不能隻是避免錯誤,而是從錯誤中學習,不斷地改進、完善自己。

1867年7月14日,諾貝爾在英國的一座礦山做了一次對比實驗:他先在一箱安全炸藥上點燃木柴,結果沒有爆炸;再把一箱安全炸藥從大約20米高的山崖上扔下去,結果,也沒有爆炸;然後,他在石洞中裝入安全炸藥,用雷管引爆,結果都爆炸了。這次實驗,獲得了完全的成功,給參觀的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諾貝爾的安全炸藥,確實是安全的。不久,諾貝爾建立了安全炸藥托拉斯,向全世界推銷這種炸藥。

諾貝爾的一生僅炸藥專利就達129種,他一生從未成家,陪伴他的隻有滿身的“火藥味”。

其實,很多科研上的成功也是從錯誤中總結出來的。青黴素也好,炸藥也好,鎢絲燈也好,都是人們在經曆了很多的錯誤之後,“偶然”發明的。

失敗之於成功並不是一無是處的,成功是在一次又一次的失敗之後才獲得的。錯誤也是如此,它給予年輕人學習的機會,讓他們從錯誤的本身去重新思考問題。一心隻盼成功的人,又怎麼了解自己的不足之處呢?常言道,從哪裏跌倒就從哪裏爬起來。的確如此,從跌倒之處尋找失足的原因才能保證自己往前行進。

§§§第三節謹記自我完善

總有那麼一群人,安守於自己的本職工作,忙裏偷閑,不願通過學習他人來完善自己的技能。這種人在職場上注定隻能庸庸碌碌。

有兩個問題一直困擾著20幾歲的男人,到底應該是“幹一行,愛一行”,還是“愛一行,幹一行”。其實從本質上來說,這兩個問題是一致的,都要求你對工作要有熱愛之情。

這種熱愛之情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敦促你的作用,促使你為了這份熱愛的事業不斷地進行學習,不斷地完善自己的技能,最終成為公司裏的優秀員工。

熱愛工作,是每個人都需要了解的課題。首先,你必須對自己有絕對的自信,相信自己必定能勝任這項工作,並且足以駕馭它,能靈活地運用這項工作使自己獲得更大的樂趣。

同時,無論從事什麼職業,你都應該精通,要成為自己職業領域內的專家。與其他有能力做這件事的人相比,如果你是工作方麵的行家裏手,你就能輕鬆地創造出他人無法創造的業績,就能贏得良好的聲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