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不要陷入自己情緒的漩渦
奮鬥的道路不是坦途,難免會遇到各種坎坷。披荊斬棘實際上蘊含著最尋常不過的道理。如果我們一陷入困境就怨天尤人,或自怨自艾,那麼去哪裏尋找戰勝困境並且接著前進的力量呢?這個時候學會調控自己的情緒,讓它為我們催化出更加正麵的力量去擊敗困境,才是我們應該好好學習的成功法門。
情緒是我們與生俱來的,是身體對行為成功的可能性乃至必然性,是在生理反應上的評價和體驗。隨著外界因素的影響,情緒不斷變化。憤怒、暴躁、憂鬱等,都是我們因外界的不良因素而產生的壞情緒。人們往往會因為這些壞情緒失去了生活的動力。
哈佛公共政策學教授伊萊恩·凱瑪克說:“做自己感情的奴隸比作暴君的奴仆更加不幸。”壞情緒是我們為人處世以及邁向成功大道上的絆腳石,隻要能做到隨時平複自己的不良情緒,成功之門便會為你打開。
哈佛經濟學教授詹納斯·科爾耐說:“我把人在控製情感上的軟弱無力稱為奴役。因為一個人被情感所支配,行為便沒有自主之權,而受命運的宰割。”
我們都有“與生俱來”的憤怒、暴躁、懶惰等壞情緒,這些是我們為人處世以及邁向成功的大敵,隻要能做到控製自己的情緒,成功便不是一件難事。
楚漢相爭中,劉邦的漢軍由於實力較弱,在與楚軍的交鋒中,屢處下風。公元前202年,劉邦又一次為項羽所敗,被圍困在滎陽。此時,分兵在外的漢軍大將韓信率領一隊軍馬北上作戰,一路勢如破竹,捷報頻傳,相繼攻下魏、趙、燕各諸侯國,最後又占領了齊國全境。
就在劉邦受圍之際,韓信派使者來見劉邦說:“齊人多狡詐反複,齊國又與強大的楚國為鄰,如果不立王以進行威懾,不足以鎮壓安撫齊地百姓,請大王允許我暫時代任齊王。”韓信在這危難時刻提出這樣的要求,這分明就是威脅。劉邦聞言,勃然大怒,破口大罵:“我現在被圍困在滎陽,日夜盼望你韓信帶兵前來增援,你不但不來,反要自立為王!我……”此時的劉邦隻看到了自己所處的危險境況,全然沒有了王者該有的風度,把自己的本性暴露無遺。
怒氣難消的劉邦感到自己的腳被人狠狠地踩了一下。他發現坐在他身旁的張良向他示意了一下,便止住了下麵一連串罵人的話語。張良清楚地知道韓信是當世首屈一指的將才,眼下又擁有強大的兵力,處在舉足輕重的地位上。劉邦如果現在與韓信翻臉,會對自己大大不利;反過來,如果能調動韓信的兵馬,就能給楚軍以沉重打擊,使楚漢對峙的局麵向著有利於自己的方向轉變。因此,張良靠近劉邦,悄聲說:“大王,韓信手握重兵,投靠大王則大王勝,投靠項羽則項羽勝。我們對他的要求要慎重考慮。”
劉邦氣還沒消,不高興地衝著張良說:“那你說怎麼辦?難道就被這小兒挾持不成?”張良說:“現在我們正當危急時刻,弄翻了關係,他自立為王,我們也毫無辦法。逼急了他,他一旦與項羽聯手,大王的大事就麻煩了!不如趁勢正式立他為王,調動他的軍隊攻擊楚軍。請迅速決斷,遲則生變!”
劉邦畢竟是非常聰明的人,聽了張良的話,馬上恢複了理智,但他故意接著剛才氣洶洶的口氣罵道:“男子漢大丈夫,要做齊王就做真齊王,做什麼代齊王!”
男人成長法則
要想讓複雜的生活變得輕鬆簡單,必須要控製住自己的情緒,做情緒的主人。控製住了情緒,也就控製了自己的世界。
劉邦當即下令派張良為使節,帶著印綬到齊地去,立韓信為齊王,並征調韓信的軍隊攻打楚軍。局勢很快發生了重大轉折。漢軍由劣勢向優勢轉變,逐漸對楚軍形成了包圍之勢。後來,劉邦終於在垓下(在今安徽靈璧縣東南)全殲楚軍,贏得了楚漢戰爭的最後勝利。
沒有劉邦關鍵時刻的隱忍不發,形勢有可能也就因此改變。劉邦之所以取得天下,也正是因為他這種善於控製情緒的能力。
生活中很多東西是無關緊要的,很多不如意都是由於我們自己的負麵情緒所致。
要想讓複雜的生活變得輕鬆簡單,必須要控製住自己的情緒,做情緒的主人。控製住了情緒,也就控製了自己的世界。約翰·米爾頓說過這樣一句話:“一個人如果能夠控製自己的激情、欲望和恐懼,那他就勝過國王。”控製住自己的情緒,做情緒的主人,生活就會變得輕鬆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