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自我解壓的心法(2)(1 / 3)

要想提升自己影響力的人必須明白:理想的自我暴露是對少數親密的朋友做較多的自我暴露,而對一般朋友和其他人做中等程度的暴露。而且,你也不一定要說你的秘密,在不太了解的人麵前,我們可以交流一些生活中的並不私密的情感,既給人親近之感,又不會讓自己處於不安全的境地。

§§§第四節糊塗是高明的處世之道

“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有一個非常經典的口頭禪——難得糊塗。據說這四個字是鄭板橋在山東萊州的雲峰山寫的。那一年鄭板橋專程趕去那裏瞻仰鄭文公碑,因流連於此,不覺天色已晚,故不得已借宿於山間茅屋。

屋主是一位儒雅的老翁,自命“糊塗老人”,出語不俗。他室中擺放著一張方桌般大小的硯台,石質細膩,鏤刻雅致,讓鄭板橋大開眼界。老人請鄭板橋題字以便刻於硯背。鄭板橋以為老人必有來曆,便題寫了“難得糊塗”四個字,用了“康熙秀才,雍正舉人,乾隆進士”的方印。

因硯台過大,尚有餘地。鄭板橋說老先生應寫一段跋語,老人便寫了:“得美石難,得頑石尤難,由美石而轉入頑石更難。美於中,頑於外,藏野人之廬,不入富貴之門也。”他用了一塊方印,印上的字是“院試第一,鄉試第二,殿試第三”。

鄭板橋大驚,細談之下,原來老人是一位隱退的官員。有感於糊塗老人的跋語,鄭板橋見還有空隙,便也補寫了一段:“聰明難,糊塗尤難,由聰明而轉入糊塗更難。放一著,退一步,當下安心,非圖後來報也。”

世間紛繁瑣碎,而人的精力卻非常有限。把有限的精力投入到無限瑣碎的事情中去,生命的熱情很容易就因此消失殆盡。所以對這些瑣事,我們不如采取“放一著,退一步”的態度,生命會因此清澈而輕快。

元末明初,豪雄並起。和尚出身的朱元璋相繼打敗了梟雄陳友諒和暴發戶張士誠,定鼎南京,建號稱帝,由劉伯溫親自選定風水寶地,開工興建宮殿。朱元璋住進建好的皇宮後,沒事便到處走走,散散心。

一天,他走到一間剛完工的大殿裏,看著雕梁畫棟,金碧輝煌,回想自己當年當和尚的情景,不禁感慨叢生,四下顧望無人,便信口把心中所想說了出來:“唉,我當年不過為饑寒所迫,想當個盜賊,沿江搶掠些金銀財物而已,哪曾想到能有今日這番氣象。”說完後,他仰頭長舒一口氣,在觀看棚頂的同時卻嚇了一跳。原來有一個漆匠正在一根大梁上做最後的油漆工作。由於梁木寬大,朱元璋先前竟沒發現他。

朱元璋馬上意識到自己一時衝動失言,一番隻能藏在心底,不能讓任何人知道的真實想法可能都已經落入這名漆匠耳中了。如果不殺人滅口,勢必會傳揚得四海皆知,那可是丟人丟臉又不利於自己以天命愚弄百姓的大事。他開口讓那名漆匠下來,連喊了幾遍,漆匠充耳不聞,繼續慢條斯理地做著手中的活。朱元璋大怒,加大了音量喊,那名漆匠仿佛才聽到聲音,忙下來跪在朱元璋麵前,叩頭說:“小人不知陛下駕到,沒有及時避開,冒犯了陛下,請陛下恕罪。”

男人成長法則

凡事都太計較不僅浪費自己的生命熱情,而且使得人心離向。20幾歲的我們不妨學著裝裝糊塗,裝糊塗不僅讓自己省心,有時甚至能避免災難。

朱元璋怒道:“你耳聾了怎的?我叫了你幾遍你都不下來?”漆匠叩頭說:“陛下真是英明,連小人耳朵有點聾都知道。陛下聖明,這是小人和萬民的莫大福分。”朱元璋生性多疑,但看漆匠臉上神色並無太大變化,心想他驟然聽到這樣大的秘密,自然知道厲害,不嚇得掉下來,也會麵無人色,不會如此平靜,看來他真是耳朵有些不靈敏的人呢。

也是朱元璋心情好,又見漆匠的活做得也不錯,又很會說話,便擺擺手讓他繼續幹活。這名漆匠當晚便找個借口逃出皇宮,連夜逃回家中,攜帶妻小躲避他鄉。而朱元璋後來因為國事繁忙,根本記不得這件事了。

有人說,要糊塗還不好做到麼?我天生腦子就不靈活,我時刻都身處懵懂混沌之中。但是,這裏我們所說的糊塗是一種高明的處世之道,不僅對人的智慧有要求,而且對人的心態和胸襟也有較高的要求,要做到著實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