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結婚的年輕女性來說,家庭理財是一項重擔。俗話說,“女人半邊天”。其實,在家庭理財實踐活動中,無論從人數規模還是從影響力看,女性都超過了“半邊天”。盡管中國家庭的收入來源主要依靠男性,但如何支出,女性卻擁有更大的發言權。在公開場合,為維護男人的“麵子”,女性通常聲稱家裏大的開銷最終由男人決定,但真正在家裏,卻又是另外一回事。

在“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家庭模式下,女性因細心、耐心等先天優勢,往往扮演著家庭“首席財務官”的角色。

根據銀行和專業調查機構的研究和比較,五大特點構成了中國家庭“首席財務官”的特質。

精打細算,注重細節

這與女性的性格特征有關,畢竟過日子總是瑣碎和長久,因此,不能沒有精打細算的思維,她們在家庭消費(比如購物、買菜)和投資理財(比如存款、購買保險、國債、房屋等)方麵同樣體現出細心、精明的風格。

注重儲蓄,細水長流

出於女性對家庭的責任感和日常生活中扮演的操勞角色,她們深知日常花消猶如細水長流,平時似乎看不見花銷累計起來卻是一個不小的數目,而且每一天、每個月都不能斷流。這決定了她們對於家庭理財最基本的看法:注重平常儲蓄積累,最常去的地方就是銀行和超市。

遠離風險,穩健投資

女性對於冒險的事情持有比男性要保守得多的態度,尤其是不那麼富裕的家庭主婦,對於高收益但高風險的投資總是沒那麼容易進入,比如股票、外彙、期貨等,她們更傾向於穩健型投資項目。

量入為出,謹慎投資

從信用卡的透支消費中可以明顯地看出,女性出現透支的情況比男性少,而長期透支或超期未歸還欠款的則更少。在投資理財方麵,量入為出的風格更是很多女人一道共同的風景線。聽取專家意見,願意委托理財也許也是男女性格特征區別所致,銀行的理財谘詢客戶大都是女性,她們更願意聽取專家意見,容易溝通和接受建議,而男性客戶則主要通過書麵溝通和麵對麵“平等的探討”。

然而,專業調查機構的研究結果也表明,中國女性大部分缺乏“與時俱進的理財觀念”,不能有效地實現自己和家庭在消費、投資與保障三個方麵的“共贏”。

目前,中國的家庭“首席財務官”們存在著以下四大誤區:

缺乏理智,跟著感覺走

女性在投資理財過程中更容易感情用事,還容易盲目跟風。有些女性常常跟隨親朋好友進行相同的投資或理財活動,不做分析,隻要答案,缺乏理智的分析與取舍。在選擇投資理財工具時,女性對於複雜多變的理財市場缺乏心理準備,麵對各種數據和圖表沒有興趣,在自己功課沒有做好的情況下,耳根子又軟,聽人家怎麼說就怎麼做,這一點在股票市場上的投資表現得尤為明顯。在消費方麵,女性麵對花樣百出的商品,要麼根本管不住自己的錢包,花完錢就後悔;要麼把自己的錢包管得太嚴,空羨慕別人。

不善投資,眼見為實心態較重

女性在家庭中通常都扮演著首席財務官和出納的雙重職責。一方麵受傳統理財觀念的束縛,在目前理財手段並不豐富的階段,保持著有了錢就進行習慣性儲蓄的慣性。另一方麵不相信自己的能力,理財的態度過於保守,最常使用的投資工具是儲蓄與保險。尋求資金的“安全性”,但忽略了“通貨膨脹”這個無形的殺手,長期下來增值甚微,甚至連本金都保不祝

缺乏規劃,常常 本末倒置

女性的規劃性較差,在投資和理財的長期規劃上女性往往較弱。從她們的實際選擇看,要麼偏向於安全而沒有收益產品,要麼投入大量的資金在一些風險性較高投資品上。家庭“首席財務官”雖然不用自己成為每一種投資工具的專家,但需要對它們的基本特點有一些了解,同時需要對自己不同人生階段的財務安排有個比較清晰的看法。

疏於學習,不能與時俱進

很多女性對於數字、數據和宏觀經濟分析沒有興趣。在投資理財的知識日新月異的今天,她們往往因疏於學習而落伍。因為理財,不但要善於從實踐中總結歸納,還要多讀書看報了解經濟、政策等變化情況。

一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尤其是對於職業女性來說,白天要上班,晚上回家還要料理家務和照顧小孩,希望自己成為掌握多項理財工具的大師未免不太現實。這時可以委托專家來幫助自己在各個市場上拚殺,或運用“傻瓜理財”的方法,自己隻掌握大局,不讓家庭財務安排發生方向性的錯誤。對於資金實力比較充裕的女性,可以聘請專業的家庭理財師。而對於普通女性則可以更多地選擇一些基金類的理財工具,獲得比儲蓄更高的收益。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