陷阱三:保險障礙
幾年前,人們對保險推銷員十分“憎惡”。在保險市場迅速發展時期,出現了許多保險代理人。由於代理人隊伍素質的良莠不齊,使得許多市民對上門推銷保險者嗤之以鼻,由此也產生了兩種極端的保險障礙:要麼一概不買;要麼照單全收。
在上文的故事中,或許有人會說,由於主人公缺乏保險意識才會有這樣的後果。但回答是否定的,他倆都買了保險——養老保險,問題是沒有買合適的保險產品,如重大疾病保險。因此這些保險都不算是“有效保險”。 保險的目的歸根到底是將自身的風險進行轉嫁,保險的缺口通常是不能工作時所需資金與現有個人資產之間的差額。因此在購買保險時,應充分認識自己或家庭的最大風險是什麼。如果您是一名教師,單位離家很近,很少出差,那麼航空意外險顯然是不合適的。
購買保險時,在認清風險的同時,還需要考慮保險支出占家庭收入的比重,保險費一般以不超過家庭總收入的15%為宜,保險金額根據具體情況而定,家庭收入穩定的,保障額一般可控製在年薪的6~7倍。
陷阱四:過度投資
凡事過猶不及,投資也是一樣。過度投資也是一種不明智之舉。
近年來,全國各地房產市場非常紅火,造就了不少富翁。在財富效應的驅動下,有些投資者開始舉債投資,購買多套房子以期增值,於是出現了許多負翁。但日本、香港房產泡沫的曆史教訓告訴我們:超負荷的過度投資,往往是財務危機的罪魁禍首。因此建議年輕人控製自己的債務。用明天的錢圓今天的夢固然很好,但要有個度。一般而言,家庭債務的合理比例應控製在家庭總收入的50%之內,否則,一旦市場波動或家庭發生意外的話,其破產的可能性也將增大。
陷阱五:單一投資
風險需要分散才能變小,因此在理財時,切勿選擇單一的投資方式。如今,市場上的理財產品名目繁多,一些人聽到預期高收益率的產品,便一哄而上爭相購買,卻沒有關注它的風險。遇到市場變化,如股市不好,則馬上談基(基金)色變。於是總有人在問,現在有什麼可投資的?他們往往會將資金投向單一的投資領域,一旦發生投資風險,財務危機隨之產生。
建議: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高收益的理財產品往往蘊含著高風險。投資安全的產品,如存款,也存在著負利率的風險。因此,在做理財規劃時,要根據自身的風險偏好、風險承受能力、年齡、收入、家庭等情況,兼顧收益與風險來構建一個高效的投資組合,以此獲得穩定的收益。
(本章完)